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文艺政策>正文

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

2015-12-08 阅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党圣元 收藏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已经全文发表,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撰写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一书(以下简称《读本》)隆重推出,可谓正得其时。这次讲话对于在中国共产党引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文学艺术所应担负的使命与职责、所应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揭示,是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中国共产党关于文艺工作的又一纲领性文献,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又一重要文献。《读本》紧扣这一定位,既对《讲话》进行了精准而有理论深度的解释,同时也是一篇问题意识突出、观点鲜明、论证严密、文风刚健、言之有物的评论佳作。可以说,《读本》的出版,对于深入学习领会、认真研究宣传、全面贯彻落实《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具有指导引领、准确理解、深度阐释、提纲挈领、宣传推动的积极作用,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讲话》中指出: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读本》在深入理解、准确阐释习近平讲话原文的基础上,对于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指出了有效改进的路径。“文变染乎世情”。毋庸讳言,近年来的文艺创作,确实存在着上面所说的这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和问题。但这些现象和问题,都与当前文艺创作所处的时代语境有着密切关联,背后则隐含着非常复杂的社会因素以及业界和民众的文化心态与情绪。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的加剧,同时在消费主义思潮侵蚀、文化资本跨国化及其逐利性、新传媒技术介入与操控、商业化创作风气弥漫等社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文艺创作与传播进入多样性发展阶段,但也出现了一系列伴生性现象。这些现象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和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甚至可能给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危害,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警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文艺发展在贯彻落实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坚持导向性、弘扬主旋律方面,目标始终是清晰的,成绩也是显著的,文艺创作与传播方面存在的一系列“乱象”、“丑象”初步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读本》在这方面作了非常有思想深度和理论说服力的阐述,值得充分肯定。笔者认为,只要我们以《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为指南,通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随着文艺创作和传播大环境的改善,这些现象与问题最终一定能够得到改变和解决。

  《讲话》中还指出,当前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着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等种种现象。《读本》不仅指出了这些现象的危害性,同时从思想层面对近年来在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领域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泛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清理和批判,体现出了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思想穿透力。近二十多年来的文艺创作中存在着上述恶劣倾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文学领域出现的所谓“告别理想”、“躲避崇高”、“政治祛魅”、“痞子文学”、“零度写作”等去意识形态化、去道德化的文艺思潮密切相关。在当时,理论批评界曾有过相当的警觉和批判,但是也有一些理论批评文章将此作为解构极“左”文艺思想和文艺极端政治化的手段,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中相当有害的一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一倾向的扩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之后,随着商品化大潮的袭来和全球化思潮的涌入,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化观念的传播,文艺创作和批评在坚守思想价值方面出现了退却甚至失守,文艺社会责任和历史理性意识日渐弱化,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文艺粗鄙化、极端娱乐化、平面化、庸俗化等大行其道,调侃嘲弄理想与崇高,“历史虚无主义”和“泛历史虚无主义”通过一些所谓的“重评”、“重写”、“重估”,恶意解构和颠覆历史;或是无限度展示人性病态、变态和阴暗面,以欲望狂欢叙事、反人文和反美学作为卖点,一时成为时尚而被竞相追逐。这种倾向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艺领域产生的一些颓败文风和种种文弊互为表里,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发展。《讲话》的全文发表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颁布,对于革新文风、革除文弊,引领文艺积极向上、健康发展,唤起和强化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心和文化担当意识,使文艺工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独特功能,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读本》对于社会主义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论析,亦从理论层面对《讲话》中关于这一问题的精神要义作出深度阐发,逻辑谨严,有理有据,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自消费主义思潮兴起以来,文艺“二为”方针的影响力被削弱,并且受到多方面的解构和挑战。一些作家以及艺术家以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取代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作品中只写一己悲欢,文艺创作与社会现实和人民大众渐行渐远。一个作家如果只会在作品中鼠目寸光地叙写自己的种种幽情单绪,发泄自己内心各种离奇促狭的偏窄忿怨,这绝非真正的“为艺术而艺术”,最多只能算是“为自己而艺术”。作为一种文艺观念,“为艺术而艺术”有其产生的特定社会、历史内涵,涉及思想立场和价值选择、创作理念与方法、艺术个性与风格,以及对于社会流俗和不良时尚的批判性抵制,等等。可以肯定的是,“艺术”绝非仅仅是那些属于形式层面的要素,也不仅仅是叙写作者自己私密体验的工具,而在本质上是一个围绕“天—地—人”或“心—物—文”这个中轴而展开的价值综合体,诸如现实、历史、人性、道义等都属于艺术的本位价值,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价值。结合文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一些创作者那里,“为艺术而艺术”往往流为一种自我标榜性的口号和工具,并且在口号化、工具化中隐含着艺术之外的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抵触情绪和诉求,以及渔猎名利方面的渴求,这分明是“为自己而艺术”。《讲话》围绕文艺“为什么人”这一问题,对于文艺在思想、文化、美学方面应该体现什么样的精神品格和承担什么样的职责功能进行了归纳与总结,重点突出了“人民”二字。因此,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应该坚定不移地秉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宗旨,通过优秀作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也就是说,只有在“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样的思想境界下,才有可能创作出能经得起时间考验、堪称为“艺术”的优秀作品。

  《读本》紧扣《讲话》宗旨,对于文艺与市场的关系、市场化写作之利弊得失的分析,更是鞭辟入里。如何理解市场化趋势给文艺创作带来的利与弊呢?纵观20世纪90年代之后文艺的变化轨迹,我们能够真切地看到市场化和消费主义思潮对于文艺创作所产生的喜忧参半的效应和作用。从“忧”的角度来看,文艺的社会聚焦正在被经济起飞的巨大诱惑和新媒体传播全覆盖带来的娱乐狂欢化潮流所转移,文艺的化育功能逐渐被消解,相当多的文艺作品迎合市场、迎合读者以求畅销,感性狂欢、轻浮戏谑、私密张扬、媚俗邀宠等现象渐渐盛行,成为一股不可轻视的美学浊流。优秀的文艺作品应以追求真善美为创作圭臬,能够在正当与不正当、应当与不应当之间确立明确的是非原则,划定不可逾越的“禁忌尺度”。只有这样,文艺作品才能在推动我国当下思想文化和文艺健康发展方面发挥长久而积极的作用。(党圣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