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正文

文艺理论分论坛:以理论推动实践 以文艺促进交流

2023-08-28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傅守祥 收藏

展文艺评论朝气锐气 绘文明互鉴文艺新篇

——第九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天山会议在新疆举办

第九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天山会议合影

以理论推动实践 以文艺促进交流

——文艺理论分论坛发言综述

分组论坛·文艺理论组现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动实践,开创了多元文明交融发展的新路径。围绕“一带一路”主题,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艺术等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形象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与中国智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和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对于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在“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与文艺创作推进中,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交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广泛和深入。文艺理论分组论坛共计12位发言人,在地域来源、学科领域具有代表性。总体上看,本组发言呈现“三江汇流”的景象。

一、从宏观角度谈“一带一路”与文明互鉴。宁夏大学教授王锋的发言题目是《“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与文艺创作的内涵特质、精神向度与时代要求》。他提出三点建议:就共同关心的主题性文艺创作核心问题开展合作交流;建立文艺合作的常态化机制;建立文艺资源的供给、传播、分享与应用机制,以此构筑“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外在机理,实现“一带一路”文艺高质量发展。河南大学副教授杨宏鹏就《共于美通于艺会于像:文明交流互鉴的要旨、要径与要素》作了发言。他提出,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美美与共”是要旨;艺术语言能够直指人心;影像是当前传播环境中最普及的传达媒介。《人民日报海外版》主任记者郑娜的发言题目是《共同架设文明连心桥唱响“一带一路”好声音》。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加强跨文明对话,有助于从根本上化解“文明冲突”。而文化艺术是沟通心灵最好的方式,媒体与文艺都是民心相通的桥梁。《中国日报》文教部主任记者杨阳以《文明互鉴,重在“互”字》为题作了发言。她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出发,以《中国日报》采编作品的众多实例说明,文明互鉴不是某一种文明单方面输出或输入,不同文明应该彼此倾听、理解、沟通。

二、从传播角度关注文学艺术传承发展。陕西科技大学教授米高峰的发言题目是《文学·影像·动漫:“一带一路”民族文化的跨媒介传播》,他提出民族文学是各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最基本的形态,而影像、动漫等视听文化是当代最有影响力与传播活力的艺术形态之一,以别开生面的视听艺术语言传承民族文化、传播中国故事。石家庄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文静以《“走出去”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一带一路”文化语境下网络文学IP改编的实践与思考》为题,关注网络文学“出海”及其产业前景,通过《雪中悍刀行》《谢谢你医生》《与君初相识》等剧集的改编实践和海外市场表现,分析了网文IP在跨文化背景下聚焦中华文化特性、追求共同价值。北京大学副研究员李长鸿的发言题目是《“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艺术融合方法论初探》,关注艺术融合的四种类型,并总结出“细分元素、归类现象、判断效果、连接时空、拓展系统”的艺术融合系统化分析方法。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闫昕以《融合、镜像与互鉴:“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山西文化对外传播关照》为题,提出在“一带一路”视域下重新审视山西文艺元素对外传播,这种个案解剖无疑折射文化传播、历史镜像和文明互鉴的多重意义。

三、从门类角度聚焦文学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评协副主席、塔里木大学教授肖涛的发言题目是《文学视域中的新疆兵团——关于兵团文学的一些思考》。她的发言阐释了何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何谓兵团文学,并对兵团文学发展、研究与传播展开思考,选题具有颇高研究价值,体现鲜明特色。新疆评协副主席、兵团评协副主席张凡以《坚持以增进认同为目标,推出更多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精品力作》为题,关注新时代新疆文艺的创作、生产与评论,力促出精品、增认同、聚人心。新疆大学讲师白哈提古丽·尼扎克的发言题目是《文学经典译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以长篇小说汉译维为例》。她认为,汉语文学经典维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作用,要推进汉语文学经典维吾尔文译介,一是坚持国内文学经典的互译理念,重视翻译数量;二是大力推进汉语文学经典维译的传播。在新疆作家刘亮程作品《本巴》荣获茅盾文学奖、为该奖创立42年来新疆作家首次获奖之际,新疆文联、新疆作协向刘亮程致贺信,昌吉州党委、政府致贺信,喀什大学硕士研究生杨钦增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视域下的主体重塑:以刘亮程小说〈本巴〉为中心》为题进行发言,认为“本巴”是一个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既是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各兄弟民族水乳交融、荣辱与共的生存现状的生动概括,也隐喻中华民族对人类美好生活的诚挚愿望。

每位发言人准备充分、均有成稿、发言精炼。中国评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浙江评协副主席沈勇,湖州师范学院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傅守祥分别进行简明扼要的学术评议回应。主持人沈勇提出,理论研究指向实践指导,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理论研究应该具备三大特征:有新发现,有实践佐证,有前瞻性。因此,期待自2015年稳健走来的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能汇聚更多文明交流的文艺使者与文明互鉴的理论先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艺评论家的力量。


(原刊于《中国艺术报》2023年8月28日第2/3版)


延伸阅读:

第九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天山论艺

为“一带一路”文明之路建设贡献文艺力量(夏潮)

徐粤春:文艺做使者 青年当先锋

第九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天山会议主旨发言

第九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天山会议戏剧影视艺术分论坛发言综述

第九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天山会议造型舞台艺术分论坛发言综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