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正文

一抹诗意心间驻,片片温情风中飘

2021-11-26 阅读: 来源:《中国电视报》 作者:刘勇 收藏


重庆奉节

  2021年10月,笔者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在重庆市奉节县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和来自全国各地文艺评论领域的60多名专家、学员一起谈艺论道,交流互进。

  这是我第二次来奉节。一个爱诗的人,永远不会觉得这是在重复。千年夔州,万古豪情,有多少斗酒恣欢谑,有多少苦恨繁霜鬓,有多少共剪西窗烛,有多少无情却有情,有多少梅花落南山。

  经夔无诗,枉做诗人。这里的青砖黛瓦,草木荣枯,都是流动的诗,都是诗的变种和化身。有诗的日子,再惨淡也充盈,再凋敝也富足。踏着白帝城的小径,在青烟袅袅间抚今思昔;登顶三峡之巅,望向无止无休日夜奔涌的滔滔长江水,心生无限怅惘慨叹,一言不发已足够。

  人的一生中可以去两次的地方,其实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少。生命太短,世界太大,选择太多,脚步迅疾如风,际遇寥若晨星。有的远方,终老都来不及抵达一次;有的眼前,转眼已是再也回不去的昨天。

  所以,和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的相遇,说是巧合,更是定数。精准运筹的组织者、精心周全的承办者、精妙讲解的授课老师、精深研习的四海学员,都是这个兵荒马乱的全媒体时代的精神宠儿,都是休戚与共、抵抗顽劣烦嚣和人间虚无的思想共同体。

  文艺,是我们主动或被迫的生计,是我们内心不肯远离和放逐的执拗,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更是我们坚守至今、视若珍宝的独有财富。在这个谁都无法说服谁的年代,和一撮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做一件发自内心欢喜的事情,从不期而遇到彼此欣赏,从人海过客到依依不舍,这是一种明媚的无法言说的愉悦,这是一种懂的人自会懂、懂的人才会懂的奢侈的满足。

  无缘的人,相对也会无言。相契的人,相熟得总会很快。

  5天的培训时间不过须臾,我们一起跨过沟壑和大桥,踏上不知疲倦的路程。我们一起穿越隧道和山洞,体悟镶嵌在群山间的人类文明。我们一起听课和研讨,在理论的光辉中沐浴,在实践的星河里放歌。我们一起袒露心声,绽开才华的羽翼,用彼此的优秀反射彼此的局限,用耗不尽的热烈回应高能量的赤诚。

  敏感是文艺工作者的共性。通常对生活有着更广的揣度和观测,对痛苦和变化有着更深的感同和体认,一方面有机会领略和感应更多的幸福感,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负面情绪被放大和扩充的危险。变化的外界,周遭的一切,真实而突兀,集聚又游离。躺平和内卷仍在横冲直撞,琐碎和忌惮还在升级装备,压力正在暗处窥伺,随时准备着发起猛攻……能够有幸参加此次文艺评论培训班,赐予了我一段时间的心灵休憩和自主安宁,让我在面对有时足以叫苦不迭的现实时,拥有了新的应对武器和方略。

  当然,也让我拥有了关于文艺评论的新的铠甲和战衣。开阔眼界,刷新认知,武装头脑,鼓舞士气,提升素养,储备动能。拥抱新时代新媒体,承接新任务新使命,把握新场域新形态,运用新方法新路径。态度上求真向美、意诚心正,努力恪守评论道德伦理,葆有艺术本心和挚诚。实践中构建历史观和学理性,体现专业水准和审美高度,着意要深用字要平,有梗有刺有香有色。目标上寻求和依托一种主动超越的精神力量,让文艺与新媒体跨界链接、互为供给,让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有机衔接,共兴共荣。

  过往不纠,未来不拒,当下不负。夔门雄险,江水悠悠,诗意栖居,情谊远远。来过三峡,便不曾离开。等到满山红叶时,愿此间的美好不再流离失所,愿所有的善意不再慌不择路,愿有趣的灵魂不再踽踽独行。

  本文原刊于《中国电视报》2021年11月25日第8版。


(作者:刘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


  延伸阅读:

  新三渝艺评新作(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

  新二闽新作荟萃(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

  “新三渝”书画诗舞绘新篇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