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见>正文

创新:通往文艺高峰的必由之路

2024-03-25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杨婧 收藏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十年来,影视创作者在通往“高峰”的路上不懈努力、追求创新,使国产剧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态势,涌现出《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人民的名义》《大江大河》《装台》《山海情》《人世间》《三体》《狂飙》《漫长的季节》等收视热潮。

2023年岁末,根据作家金宇澄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编、由著名导演王家卫执导的电视剧《繁花》成为又一现象级佳作。该剧在创新创作上独树一帜,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剧体验,也为国产剧创作提供了独特的美学参考,产生持久的社会效应,引发文艺评论界关于创作创新、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讨论。

一、以优质的故事内核打动人心

“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优秀的故事情节和动人的精神内核从来都是一部剧作吸引人、打动人最重要的基底。近年来,无论是原创电视剧《山海情》《狂飙》,还是文学改编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人世间》,观众反响热烈的作品都共同指向了这一流量密码。《繁花》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原著小说丰富的文学养料和深远的思想内涵,而导演和编剧大刀阔斧的“二度创作”又赋予原著崭新的生命,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契合原著精神却又不同于原著的艺术故事。诚然,改编风格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但真正意义上的改编绝不是亦步亦趋跟随在原著之后做一个忠实的翻译者。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副主席毛时安所言,剧集《繁花》和原著小说是平行世界,是彼此呼应的复调,而不是你唱我和的和声,那些读者熟悉的人物、故事全然“陌生化”,令小说《繁花》在荧屏上的呈现给观众带来了惊讶与喜悦。《繁花》的改编是创造性的,其成功也是必然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剧集《繁花》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将上海滩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段真实可感的年代故事、催人奋进的精神内核、鲜明独特的地域文化,于写实与写意、进取与乡愁、当下与怀旧之间,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心理契合、情感共鸣、文化认同和精神共振,也让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焕发出新的文化生命力。这体现出电视剧作为大众艺术所秉持的文化自觉,也是国产剧通往艺术高峰的内在要求。

二、以典型的人物形象彰显时代风貌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前沿载体,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弘扬的价值内涵对社会发展有着独特的精神感召力和文化渗透力,应该在“人”的塑造上下足功夫。近年来,反映改革开放的电视剧如《大江大河》《运河边的人们》等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改革人物形象。而《繁花》中塑造的阿宝、汪小姐、玲子、李李、范总、魏总等一批鲜活灵动的沪上儿女人物群像,也是荧屏和屏幕上未曾有过的典型形象。他们极具个性,又兼具共性,表面饮食男女,内里山河岁月、时代变迁。王家卫用自己的方式为时代画像,促进观众全面了解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上海城市精神,体会日新月异的时代风貌和中国人民积极进取、追梦圆梦的精神气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剧集繁华的景观背后真正感染人的正是这一个个性格鲜明、富有时代特色的典型人物形象,他们敢爱敢恨、敢闯敢拼、迎难而上的时代精神与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共同升华了电视剧《繁花》的精神向度。”

文艺作品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杨俊蕾认为,“剧作中的时代记录、物像呈现和历史重大事件的影像回望,与当前社会踔厉奋发的进取精神互为应和,激励更多的年轻人们投入实干,实现内心深处的梦想”。因此,塑造出更多让观众经久难忘的典型形象,反映出热气腾腾的生活实践和时代精神,让作品与时代同频共振,是国产剧通往艺术高峰的时代要求。

三、以独特的审美意蕴提升美学品位

“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好的电视剧一定是形式与内容相融合,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多年来,创作者们在提升电视剧美学品位的道路上不断作出有益探索,《漫长的季节》如此,《繁花》更如此。用拍电影的手法来拍电视剧,全剧流光溢彩的画面质感、风情旖旎的视听语言,堪称电视剧影像电影化的极致美学风格的代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张斌分析,影像画面营造的氛围感和多重意蕴,小景别、特写镜头、移动摄影、光影色调、节奏变化等构成画面信息传递之外的多重审美空间,极大地提升了电视剧的美学品位。

电视剧的审美创新植根于现实与历史的土壤,得益于哲学理论的智慧。对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厉震林认为,“《繁花》表演具备了一种哲学意味,从形而下到形而上,表演可品味的,达到了一种人生况味的层阶。”可以说,《繁花》的审美创新在于超越了大众电视剧仅仅是讲好一个故事的阶段,开始追求更高的审美境界和更丰富的审美意蕴。正如饶曙光所言,“《繁花》于中国电视剧而言既是一次地域实验,也是一次美学实验,更是一次心灵实验。”这部带着强烈的导演个人印记和独特美学风格的作品在国产剧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树立了一根耀眼的标杆。因此,突破电视剧的壁垒和边界,打破电视剧创作的常规,通过视听艺术提升美学品位,是国产剧通往艺术高峰的审美要求。

四、以赤诚的匠心精神打造精品

电视剧是凝结着编、导、演、摄、音、美、服、化、道等集体创作的结晶。《繁花》历时数年精心制作,不仅拉高了国产剧创作生产水准的标尺,更体现出创作者对文艺作品所秉持的精神态度。反复斟酌剧本情节、严格把关物料细节、精心打磨演员表演、精雕细琢影像画面、精挑细选镜头机位、精巧融合光影音乐,全剧组、全方位、全过程体现出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创作态度和工匠精神令人感动,更令人敬佩。厉震林表示,三年打磨一部电视剧,也许只能王家卫可为,不具备复制性以及推广性,但是,秉承“慢工出细活”原则,像拍电影一样拍电视剧,如此敬重与执着艺术,是需要传扬的。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餐文化”日渐盛行的今天,国产剧如何改变当下存在的模式化复制、机械化生产、商品性经营、快餐式消费的问题,《繁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本和一个思考创新的契机,观众的热烈反响也为影视剧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文艺创作没有捷径可走,高峰之路亦非一片坦途,唯有脚踏实地、俯下身子,秉持诚心诚意的创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才是国产剧走向艺术高峰的必由之路。

《繁花》之后,我们期待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立传,在通往艺术高峰的道路上种下繁花朵朵,贡献华彩篇章。

本文原刊于《中国艺术报》2024年3月27日第3版。


*作者:杨婧,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研究处干部


签发:袁正领

审核:何美


延伸阅读:

他如何让“不响”响起来(毛时安)

《繁花》:王家卫做派与“上海本帮菜”(饶曙光)

表演如何不同凡响(厉震林)

大时代的馈赠,美若“繁花”(杨俊蕾)

《繁花》启示录:从艺术孤峰到艺术高峰之路(张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