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红色文艺的现实主义精神(李晶)

2022-11-17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晶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明确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

电视剧《伟大的转折》

现实主义精神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文化是唯一经历数千年演变发展,至今仍然生生不息,不断对世界文明产生影响的文化。文化传承及民族性格的课题全世界各学科领域都在深入研究,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应懂得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百年来,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在展现出其自我革新、不断发展的能动性。中国传统历来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期待通过“文”来载道,以让社会发展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曹丕《典论·论文》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刘勰《文心雕龙》开篇就云: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学、艺术除了是文艺家个人艺术才能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对社会的责任。红色文艺同样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红色文艺的社会功能是其现实主义精神的首要体现,基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是以深厚的人文关怀作为思想灵魂,蕴含着崇高的审美理想。真正的现实主义,是敢于以历史为镜,敢于面向未来追求理想,始终相信社会的变革进步,肩负时代赋予文学艺术的责任。

现实主义精神强调文学的创造性

红色文艺发展应该追溯到新文化运动的开端。历史的发展表明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去预期的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社会进步,旧的路走不通,就要寻找新的出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启发民智,使广大人民从封建思想中走出来,开启了新文化运动。对旧的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道德、思想等进行批判,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所谓的解放思想,是要解放桎梏人们的旧思想,倡导新的可以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独立、民主、进步的思想。李大钊发表《什么是新文学》一文,将新文学与“社会写实”联系起来,赋予新文学以现实性和革命性。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新文学从发生伊始就拥有强烈的红色基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从革命、建设、改革,中国文艺的红色基因不断赓续,与时代同步、与历史同步。从这个发端不难看出,红色文艺从基因里就是现实主义的,并且带着创新性思维。正如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自我革新一样,红色文艺从诞生之日就带有极强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正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去粗存精,不断革新突破,让自己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现实主义精神强调大历史观

红色文艺的现实主义精神中体现出了一种大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只能产生在有着数千年文明发展的当今中国。红色文艺作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更应该具有这样的大历史观。以贵州著名作家欧阳黔森的影视剧作为例。欧阳黔森的影视剧创作以一种作品、大众和创作者之间的对话逻辑为起点,探索不同类型故事元素的聚合,从类型表述的路径中生发出国家意识形态的展现。例如在《雄关漫道》《二十四道拐》《伟大转折》这类的革命题材影视剧中,欧阳黔森对历史理性的认识始终与当下创作中的社会问题意识密切相连,让影视作品形成了作者风格鲜明的价值表达,作品本身聚合成一种有机的生命体,能够通过文本的互文和对话,提供给当前表述贵州、记录中国、想象未来的影像媒介。这一特点正是红色文艺现实主义精神的大历史观对作家的影响。当然还有很多优秀的当代作家的例子,比如《人世间》。只有宏阔的视野才能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表述,只有具备大历史观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2年10月16日第33版


(作者:李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贵州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文学批评的三个土壤与评论化发展趋势(李晶)

艺成之史,诚意十载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