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赵凤兰参评中国新闻奖:重塑文艺评论的“剃刀”精神

2016-09-01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收藏

重塑文艺评论的“剃刀”精神

  作为艺术的“雷达”和思想的“智库”,文艺评论为文艺作品的审美判断、价值阐释、思想旨归开辟了重要的精神域场,它拨开表象的重重迷雾,对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核、人文价值进行扬厉和批判,进而梳理、提炼、升华出理论内涵和人文品格。然而,随着大量文坛“掮客”和文艺“鼓吹手”的产生,文艺批评的锋芒正日益钝化、锐气正逐步缩减。尽管近几年文艺界关于抵制媚俗之风、重塑公信力的座谈会一茬茬地开,自省之风尤胜往年,但文艺评论陷入骨质疏松和功能萎缩的老毛病依然存在。文艺评论正沦为没有思想的活动和没有靶子的瞄准,不仅批评的内容言之无物,批评的主体也是群龙无首,而指名道姓的批评在当前文艺评论的实践中更是难以生存。究其原因,我认为,问题主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评论界“官本位”风气盛行。批评语境的失语和沦陷与当前文艺批评领域的“官本位”思想有关。评论界喜欢邀约一些在业界担任要职的官员型评论家,他们常把官员官职的大小与业务能力和评论水平画等号,认为只有这些有权力、有影响的人才有资格在评论会上建言献策。但管理一流不代表评论功底一流,这些官员型评论家有的因行政管理工作繁忙而远离业务一线,有的因四处串场而分身乏术,他们对作品的评论大都浮在浅表,很难有时间沉淀下来进行深入的样本研读和剖析。我曾看到某评论家一天连捧3个文艺座谈会的场子,所到之处发表的都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雷同之语。另外,这些贴着“身份”标签的所谓专家学者大都是评论界的常客,彼此间熟识,难免自说自话互相抬轿,唯恐因发表真知灼见成为“刺头”、沦为异类。当然,约请有一定身份的评论家本无可厚非,可以提升座谈会的档次,但前提是这些人要真正对某一行业有深厚建树,并能沉下心来对作品进行认真梳理和把脉,提出真正富于睿智洞见的思想观点。否则,不如选择那些真正活跃在一线的评论人,虽然这些人因缺失“头衔”而难以进入主流视线,但他们的精神思想来自文艺实际,更来自社会实践,他们的风骨、胆识和锐气正是当下文艺界的稀缺资源。

  其二,文艺评论滑向无效言说和思维空转。文艺评论作为一种思想的艺术,它最大的价值是可以为文艺、为社会提供智识和创见。如果评论家只说好话、不说缺陷,只“栽花”、不“栽刺”,文艺评论就变成了创作的附庸和宣传品,最终沦为无效批评和泡沫批评。因此,要补进思想的钙质,提高文艺评论的含金量,文艺人需要一把“奥康姆剃刀”,将浮在文艺表层的喧哗和泡沫剔除,减少概念垃圾和空洞无物的理论,避免心智陷入无效运转。同时,评论家应该坚守职业道德和操守,破除人们爱听好话、喜欢阿谀奉承这一人性的弱点,杜绝虚伪的恭维和丧失立场的评述。我曾看到有评论家像“墙头草”一样,今天在某媒体就某事展开批评,明天又在另一家媒体进行赞扬,一会儿唱“黑脸”一会儿唱“红脸”,或者干脆唱起了“花脸”——按照报刊编辑的意图,将原本批评的稿件改为表扬稿,以求顺利刊发。这些活跃在批评界的双面人和两面派,遮蔽了文艺评论睿智、凌厉的本来面目,使其与臧否评骘、针砭时弊、增识启智的艺术评论本质相去甚远。

  其三,文艺评论缺失质疑和针砭功能。当前的文艺评论界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圆滑会“做人”的蜜友多,讲真话说实话的诤友少;和稀泥的滑头多,发表真知灼见的谋士少;捧哏逗哏的多,质疑鞭挞的少。这其中有评论家自身的原因,也与整个批评语境不够宽容开放有关。他们深知,一旦说真话,这个圈子很可能不带你玩了,所以为了生存起见,评论家常技巧性地发言捧场,尽量说一些违心的好话,以巩固自身在主流核心圈的地位。而艺术家群体也急需评论家的这些溢美之词为自己的作品撰书立传,以期在艺术史与艺术市场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位置。长此以往,有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能够秉持公心、针砭时弊的评论家便越来越少,文艺评论逐渐沦为“圈内人的家宴”。

  我曾看到某艺术评论杂志的封面形象广告,整个图片设计简洁而写意,仅页面右下角有一枚锋利的双面剃刀片。这剃刀便隐射着这本评论类核心期刊的精神旨意——剔除思想上的“赘肉”,勇于揭示和批判。我想,这正是当下文艺评论应该保有的社会良知、批评气度和艺术指向。一个好的文艺评论家,应该具有超凡的艺术敏感和思想文化视野,他不是摇尾乞怜的马屁精和人云亦云的应声虫,而是凿开习惯思维坚壁,开掘最强大脑思维密码,去发现、解析、领悟截然不同的艺术世界,获得崭新思维空间、高超见解的创作者和“文艺达人”。他们需要秉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通过抓撷疑难热点,展开观点的碰撞、思想的火花和智力的交锋,在感知、冒险、探索中寻找到艺术之美。因此,要疗救文艺评论的沉疴,需要文艺界摆脱物质利益羁绊,摆脱人情关系的束缚,改变当前以“官本位”为中心的学术体制。唯此,文艺评论才能走出靠取悦生存的迷途,真正实现以批判、探索、求新为精神旨归。

(文/赵凤兰)

  附: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重塑文艺评论的“剃刀”精神

参评项目

文字评论

体裁

评论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赵凤兰

编辑

陆璐

刊播单位

中国文化报 

首发日期

2015-04-21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综合新闻   4 

作品字数
(时长)

1951


采 作
编 品
过 简
程 介

    这是一篇记者独立思考完成的新闻评论,针对当前大量文坛“掮客”和文艺“鼓吹手”大行其道,文艺批评的锋芒日益钝化、锐气逐步缩减的现象,作者从“评论界官本位风气盛行”、“文艺评论滑向无效演说和思维空转”、“文艺评论缺失质疑和针砭功能”三个方面评析了造成文艺批评失语的成因和症结,道出了这个行业的软肋。该文章是作者对该行业长期观察积累和独立思考的结晶。消除社会浮躁风气、加大文艺评论、促进文艺作品从高原走向高峰正是以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所倡导的。




    此文一经刊发,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纷纷转载,许多人都在个人博客和微信等自媒体里转发此文,认为该文点了当下文艺评论的“穴”。同时也引起一部分文艺界以座谈会的形式展开一系列批评与自我批评。




    【自荐理由】本文是一篇具有犀利文风和独立思想的新闻评论,充分承担起了新闻记者大胆谏言、敢于说真话、敢于向社会不良风气“亮剑”的职业勇气和操守。全文观点犀利、措辞缜密、有真知灼见,且行文紧凑、简约、有力,中心突出、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层次清晰。语言通俗简约而又不失文采,说理直接透彻而又不失深邃,行文生动幽默且具画面感,体现出了作者扎实的理论学养、较强的新闻评论功底和严谨行文的逻辑思辨能力,有效实施了新闻评论文本直陈行业弊端、匡正社会风气的舆论监督功能。社会要发展要前行尤其需要这种有风骨、有胆识、有锐气的新闻评论人和有真知灼见的新闻评论。

    【初评评语】本文是一篇具有犀利文风和独立思想的新闻评论,充分承担起了新闻记者大胆谏言、敢于说真话、敢于向社会不良风气“亮剑”的职业勇气和操守。作品抓住全国文艺座谈会讲话的机遇,指出了文艺评论中确确实实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显得格外具有针对性以及现实意义。作品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直指要害,提出了“三多三少”现象,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层次清晰、切中时弊。

           
 

 

 

  延伸阅读:

  中国评协成立专委会:应时而生 代表心声

  赵凤兰:莫把“颜值”当王道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