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黄鸣奋:体育赛事对网络文艺评论的积极启示

2016-10-13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 收藏

  如果拿体育赛事作譬喻,将创作者比作运动员,那么评论者可选的定位至少有裁判员、巡边员、讲解员、发令员、记分员等多种角色(并非单纯的观众)。以此来看网络文艺评论,裁判员忙于制订评奖标准,巡边员忙于防止写手越界,讲解员忙于为公众报告最新网文、网游、网剧等动态,发令员亮出信号敦促各路选手奔跑,记分员则通过数字量化编制排行榜。除此,还有一种角色并不常见,但在刚刚结束的残奥会上显得特别感人,那就是通过引导环和盲人选手联成整体一起飞奔的领跑员。

体育赛事对网络文艺评论的积极启示

  我们自然无意将创作者当成盲人选手,也绝非以为评论者才是明眼人。虽然早就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之类的成语,来说明评论者有时可以看到创作者自己未发现的寓意、技巧、价值或局限。确切地说,创作者和评论者的关系更像是综艺节目或亲子运动会中有时可看到的绑在一起往前奔跑的人,时而创作者超前,时而评论者超前。

  如果将网络文艺界视同运动场的话,那么,各组运动员的速度肯定彼此有别。印刷晚期成长起来的评论者或许习惯于援引传统文艺标准来看待网络文艺,因此显示出“数码移民”的特点,步履通常稳重。而在网络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数码土著”,文艺观念很可能从一开始就和互动性、信息共享、屏幕阅读等相联系,因此追踪网络文艺发展的脚步要轻松得多。

  类似的差别也见于跨文化语境。网络文艺是在西方率先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是该领域一年一度的盛大庆典。自1979年创办以来,它的主题始终是世界级风向标之一。今年9月8-12日这一届,题为“激进原子与我们时代的炼金术士”,展品有相当一部分以线上线下互联互通为特征。若从评论者的角度来看,正如阿姆斯特丹策展人梅兰妮•比勒2015年主编的一部文集标题所示,我们已经进入了“无网即无艺术”(No internet,no art)的时代。当今世界,越来越难找到与互联网没有绝对关联的人或物。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媒体艺术、网络文学甚至大数据题材都已经丧失了新鲜感,应当探讨的是“非创造性”“后互联网艺术”“过度共享”“可信计算”“超越数码时代的艺术”等新话题。相比之下,我们往往觉得这些范畴太过超前,不好把握。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作为评论者比较习惯于站在旁边看,而不是和创作者一起往前奔跑。

  并非所有评论者都只能选择同一种定位。正如举办运动会需要多种角色协作才能成功一样,网络文艺及其评论的繁荣也有赖于多种角色的相辅相成。这正是体育赛事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作者:黄鸣奋,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长安论坛】网络文艺与时代审美

  【干货】“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妙语集锦

  艺评百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专业委员会及委员构成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网络文艺委员会

  黄鸣奋:移动互联时代的技术、幻术和艺术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