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4日,当下戏剧创作评论研讨暨《文艺成都书系》研讨会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成都市文联主办,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成都市文联副主席、成都市评协主席李若锋致开幕词,成都市评协秘书长王兴国主持开幕式。
本次研讨会分为“戏剧”和“书系”两个分会场同时进行。
戏剧分会场由成都市评协会员、成都大学教师王淼主持。著名戏剧理论家、四川省剧协原主席廖全京指出,本次会议很有必要性,更有针对性,评论要说真话、说实话,起到促进创作的作用。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四川省剧协副主席杜建华指出,当下戏剧创作不繁荣的现状及原因;呼吁评论家要多看戏,多了解观众反应,多听编剧、导演以及演员的想法;同时希望培养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成都市艺术剧院副院长乐磊简述了评论与创作的关系现状,强烈呼吁大家重视评论,呼吁评论要说“人”话,从普通人的感受出发;评论人要有担当。
西安市艺术研究所、《西安艺术》编辑部主任韩建谈了自己对于第十一届艺术节部分剧目的看法,提到好作品与得奖作品的关系,提出要完善戏剧大赛的评奖机制。成都市川剧院编剧吴泽地也言辞犀利批评部分评论家不懂“行”,无论是评论家还是编剧,都要走进剧场、深入一线;同时也由衷希望评论家要大胆,不怕得罪人。李祥林、盛长滨、廖艺力、何光涛、张慕瑶、纪红蕾等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谈了评论与创作的关系、意义,对当前川内戏剧发展态势以及戏剧剧本创作、舞台演出等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老一辈专家和年轻一代学者都针对各自看到的现状和遇见的问题提出看法,相互交流。借此机会,新老一代一致表示要说真话,畅所欲言,现场洋溢着浓浓的学术氛围。
廖全京老师分析了当下评论家与戏剧创作编剧之间的关系,
并和与会者探讨:评论家引领戏剧创作者创作的责任重大,可从提醒创作者的层面开始切入。
最后,成都市文联副主席、成都市评协主席李若锋做总结发言。他说,戏剧创作目前处于低谷,评论客观上可以促进戏剧的发展。评论人应该担负起责任,为四川戏剧发展尽绵薄之力。
书系会场,《美术成都》主编刘光灿介绍了《文艺成都书系》这套书编辑出版的艰苦过程,并宣读了发表于《成都文艺》、针对成都美术评论的文稿《再创成都美术的辉煌》,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尤提文化自信,强调文艺作品要铸就高峰。美术评论家陈荣则从美术编辑者角度提出了一些专业建议:明确书系领军人物,各个书系的编辑专家不能各自为阵,信马由缰,而要协同合作,增加其文化底蕴,让老百姓愿意看,愿意了解这个城市的发展。成都美协代表陈建、王富发等人充分肯定了这套书系的价值和作用,认为书系对于人们了解成都的艺术历史和了解各门艺术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并希望这套丛书加大宣传与发行。《书法成都》主编王兴国、文艺评论家陈沫吾则表示书系对于成都书法艺术历史的挖掘很有必要,书法家的思辨能力、文化素养一定要清晰。四川书法网主编赵立对该套书籍非常推崇,他认为书的选题好、立意高远、脉络清晰、文辞规范;并希望加大对该书系的宣传力度,广泛利用各种网络平台推广;同时希望加强各门类艺术的合作,如以书法写成都诗词、散文,以画意展示等;他还非常希望与《书法成都》合作,系统推广展示成都的书法艺术与历史文化。吴刚、彭家贵等专家们就明确书系的文学方向、宣传方式与途径、散文对成都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底蕴的表达等问题上展开深入探讨。
最后,市评协秘书长王兴国教授对书系研讨会进行总结:这次会议增进了各门类艺术家的交流了解,加强了各门类艺术的思想碰撞,也让大家深入了解到每本书编辑的酸甜苦辣,为成都文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加大宣传找到了结合点。希望通过评协的组织联络推动更多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成都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
附:参会专家学者评论家
参加戏剧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评论家:
著名戏剧理论家、四川省剧协原主席廖全京
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原所长、《中华文化论坛》副主编苏宁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四川省剧协副主席杜建华
民俗学家、四川大学教授李祥林
国家一级编剧盛长滨、成都理工大学教授何光涛
成都艺术剧院副院长乐磊
成都大学教授、戏剧学博士袁联波
成都大学教授、戏剧学博士后胡希东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戏剧学博士段绪懿
成都市川剧院编剧吴泽地
成都市锦江区作协秘书长廖艺力
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戏剧家》编辑
外省专家:
西安市艺术研究所、《西安艺术》编辑部主任韩建
汉中市歌舞剧院编剧张慕瑶、纪红蕾等
同时,成都评协会员,四川大学艺术学在读博士、硕士和成都大学部分师生参会
参加书系会场的专家学者评论家:
《文艺成都书系》中《美术成都》《书法成都》《诗歌成都》《散文成都》《影像成都》五卷的主编刘光灿、王兴国、林文询及副主编甘森、王国平等编者
成都市美协副秘书长陈建、王富发、洪勇
成都市评协副主席彭家贵、陈荣、吴刚
成都文艺评论家陈沫吾、赵立等
(文/王淼 王兴国 责任编辑/何美)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