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王雪瑛:纽约的地铁

2017-01-18 阅读: 来源:一线作家 作者: 收藏

  王雪瑛在诠释一种文化,一种关于输出和奔跑的文化。它有着井然的基调、欢快的节奏、和谐的兼容——“不同肤色的手,捏着不同文字的报纸埋头阅读”!我们能从这种文化的诠释中,找到属于人类共有的温暖和启示。我们需要这种兼容,就像我们需要水和阳光、需要空气和食物一样。评论家王雪瑛用独特而深邃的慧眼,从繁杂庞大、迷宫一样的纽约地铁中找到一个又一个灵魂的出口。来自于情感与理性之上的宁静,伴随着我们一次次寻找,一次次归来。这种免除了仪式的朝拜,驱逐了荒谬和虚无,使一切景物都清晰而明亮。王雪瑛笔下的温暖,随着纽约地铁的轻轻晃动,清风一般扑面而来,我们除了感动,还有渴望,还有拥有的信心和气魄。那种美好,犹如暖阳,温暖身心。

  (微评/王龙)

  纽约的地铁是一座地下迷宫。

  我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每天会有多少人匆匆而过,或是固守一隅把它当成一个临时的舞台,以自己的嗓音、乐器或别的才艺等待硬币、知音和命运的垂青,我也说不清它到底有多少个出入口与地上的纽约沟通相连,反正一个个伸向地面的口子,是它呼吸的通道,活着的证明。

  到达纽约的第一天,我就踏入了地铁的迷宫,画家友人为我准备了一份地铁交通图,展开一看,迷宫的面容渐渐地清晰起来,它成了我游逛纽约的向导。

  1、2、3、4、5、6、7,A、B、C、D、E、F、G、L、M、N、Q、R、S、W、Z,以赤橙黄绿青兰紫等色彩标示的地铁线路图纵横交错、密如蛛网,让纽约的上城、中城、下城首尾贯通,血脉相连,形成一个整体。我马上信心倍增地对友人说:“你放心去度你的假,我有了这张联络图,就可以自己玩纽约了。”

  第二天,我买了一张面值12.5美金的地铁卡(METRO CARD)它可以使用11次,最后一次是赠送的。1.25美金的单程价,你可以乘坐地铁线路中任何一个你想去的地方。

  每天我的游程都是从地铁开始,又从地铁结束,一张杏黄色的小小METRO CARD成了我进进出出地下迷宫的通行证,地铁真是纽约多快好省的交通工具!什么时代广场,洛克菲勒中心,大都会博物馆,苏荷,格林威治村,乘船去自由女神像的南码头,它们全在地铁站的出口处等着你呢!即使你第一次独闯纽约,举目无亲,你也不用心存疑虑问东问西,到处打探景点离你有多远,因为有了地铁,这个不欺生的铁哥们,你可以气定神闲假装熟门熟路地走着瞧。

  地铁车站里没有白天和黑夜,没有阳光和雨水,却有一股强大的地气。在冬天,它是一股温热的暖流温存着你;在夏季,它成了闷热的潮湿粘稠着你。只有灯光四季通明,给你援助和信心,你无畏而又无奈地走在这个钢铁怪兽的胸膛里。

  乘地铁可是多数纽约市民每天早晚必做的功课。而我每天必乘的是地铁7号线,它在地铁图上的标识是一条东西方向轻盈伸展的紫线,坐在晃动的车厢里,虚构着自己是顺着紫线优美的弧度从皇后区滑向了曼哈顿。事实上,我常常要换地铁才能到达想去的地方。比如去苏荷或者小意大利,就要在中央大车站换乘6号线。

  换乘地铁的经历就是迷宫游走的经历。在十几条线路交汇的中转站,上上下下的扶梯组成了意义不同的循环:不同的线路、不同的标记、不同肤色的人流,奔向不同的目的地。我循着彩色箭头的标记,跟踪追击,直到跨进一节车厢,加入一个无需相约的短暂旅程。

  在3、5分钟,或半个小时的行程中,你不要幻想浪漫和奇遇,幻想赫本遇到了派克,上演一部纽约版的罗马假日,不至于,我们不是兵马俑,但我们都是陌生人,使用最多的语词是SORRY。当然只要你不是闭上眼睛假寐,总有什么会滑入你的眼帘,撩起你的思绪。阿拉伯人包着深色的头巾想心事,印度人披着艳丽的头巾在车厢里很醒目,黑人女孩的眼睛特别明亮,满头用五彩斑斓的头绳扎出的小辫,是彩色胶卷的最好广告……多数人是沉默的,不同肤色的手,捏着不同文字的报纸埋头阅读是车厢里最日常的景象,世界各地的人分享着一个个小小的车厢,纽约的地铁,国际化的车厢,就是一个什锦糖的糖罐,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力量把我们揉和在一起。偶尔会碰上一个不请自来的演讲客,一通义正词严的演说后,因无人应对又悄然下车了,有时也会上来一个小提琴手,沉闷的车厢里一下子琴声如诉……看来车厢又像是一个流动的舞台,上演着没有编剧,谁也捉摸不定的尘世连续剧。

  有一次在回程的车厢里,我不知道是哪一站,车厢门打开,一阵温柔而沙哑的歌声惊醒了我疲惫的身心,我四下张望,还是没有发现歌者,地铁已经启动,轰鸣声淹没了一切,歌声消失得无影无踪,像是我的幻觉。对于人生的瞬间,温暖的,寒冷的,泛味的,苦涩的,真情的,甜美的,我们难以把握,只能承受,体验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因为我们在路上……

  我坐过站了,下车,站在空荡荡的站台上重新等车。粗壮的雨水从黑暗的空中洒下来:我在哪儿?我怎么会站在被雨水围困的站台上,寂静中庞德的《地下铁车站》从记忆的空中飘洒下来,淅淅沥沥地成了我等待地铁的旁白:

  人潮中那些面容的影子,潮湿黑暗树枝上的花瓣。

  走在黑暗的雨水中,陪伴我的是诗中的花瓣,家太遥远了,只有旅馆的灯光等待着我。

  纽约的地铁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地下工程,他有着太多的往事和记忆,偶尔的,我也听到了一些有关的旧闻。

  有人说,在纽约市要测验一个人的“大胆”,不是叫他到坟场去过一夜,而是叫他在午夜之后在四十二街或三十四街的地下铁甬道走一圈。

  午夜过后的地铁仿佛换了一张脸,会有让警察防不胜防的肮脏交易,也会有让市民头疼的地铁涂鸦客的午夜大行动:他们带着手电、梯子、油漆和喷枪,对着墙壁、车厢,对着地下迷宫的各个部位,对着纽约人的视觉,喷射他们被这个功利城市挤碎了的白日梦。

  在夜与昼的深处,在地下迷宫的黑暗里,因为紧张、兴奋,血液如欢快的鼓点敲击着他们的血管和心脏:来吧来吧,干吧干吧,这群午夜的幽魂,随着黑夜的消散而消散,而他们的涂鸦之作,他们的梦魇,却凝固在地铁的迷宫中,朝朝暮暮地出现在纽约人的眼前,加入了他们日常生活的背景,成了纽约斑驳的文化魔筒中的魅影,被人戏称为二十世纪的洞窟画。

  据称,纽约市政府每年要拨出八位数的预算来清洗这些涂鸦之作。吊诡的是《新闻周刊》又有报道称:地下铁涂鸦代表作“飞行的电视机”的售价已达2万美金,作画者吉斯·黑林也因此一举成名,他创作的卡通形象如“飞行的钟表”、“祈祷的人”、“搏动的金字塔”等赢得了纽约人的青睐,黑林不失时机地开起了POP SHOP,专买各式新潮的文化衫,于是他的多种“涂鸦”形象便随着高矮胖瘦不一的身躯在纽约的街头漫游。

  离开纽约的前二天,想去世贸遗址看看,翻开地图一查,离世贸最近的地铁站点标有灰色的箭头,旁边注明9·11之后暂时关闭,只能改乘离世贸最近的5号线。10个月过去了,它们依然关闭着,这是纽约捂不住的伤口。

  等在站台上,心不知在何处,眼前真实的环境像是一张画:一面是灯光下的陌生人,一面是向远处延伸的隧道,黑暗的尽头,传来隆隆的声响,正午的风穿过幽暗狭长的隧道,抵达我们的躯体,会有多少往事穿过时光的隧道,驶入我们的记忆,有限的,太多的旧事失踪在光阴的长路上,残留在迷宫各个角落的污浊斑驳的印痕,全是丢失代码的电文,谁也无法破译。

  地铁进站了,越来越近,巨大的轰鸣声中仿佛站台和铁轨一起颤动,这是纽约地铁的典型性格,最贴切的注解是:“大地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很奇怪,每当地铁带着隆隆的巨响,不可阻挡地闯进站台的时候,我总是清晰地感到大地和铁轨的震颤,不知道它们是欣悦还是忧伤,在我不同的思绪里总是呈现这两句电影台词:“大地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来自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纽约的地铁已有整整一个世纪的历史了,可它们依然精力充沛日夜奔忙,岁岁年年世界各地的人都带着自己的愿望和气息走进车厢,地铁就是愿望的载体,它是一个有着呼吸的钢铁怪兽,它是这座城市的精灵,它是纽约记忆的容器。

  搁笔的此刻正是纽约的清晨,这个怪兽不会静卧,依然在纽约的胸膛里奔跑,装着纽约的心事,风雨无阻地奔跑着,呼啸着穿过纽约的夜与昼,呼啸着扑向现在和明天。

  早安,纽约的地铁!

  (作者:王雪瑛,评论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第九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上海报业集团高级编辑。)

 

  延伸阅读:

  喜讯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增理事名单

  韩少功VS王雪瑛丨文学的核心竞争力

  王雪瑛:全媒体时代的文艺批评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