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由辽宁省文联、营口市文联主办的“媒介融合与文艺评论发展趋向研讨会”近日在营口召开。来自省内外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研讨会就“新媒体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艺评论”“新媒体文艺评论的写作与传播”“新媒体环境下文艺评论的受众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文艺评论的影响力研究”“辽宁文艺微评论的写作与实践”等议题进行研讨。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夏潮讲话
会议现场
艺术评论接地气成当务之急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评协副秘书长周由强认为,当前网络发展迅猛,海量作品出现、各种利益驱动、全民表达的迸发、传统媒体的竞争都给新媒体文艺批评带来一定的挑战,只有找到合适的理论支点、保持适当的距离、打造良好的评论平台,才能真正产生独立客观、有质量有影响的评论。他说,辽宁的文艺评论基础工作做得好,平台意识比较强,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将辽宁省文联作为基地之一,正是一种综合考量。
在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应该如何与时俱进,以取得更广泛的影响力?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李林认为,网络媒体与自媒体的出现,使受众自发的评论规模和数量不断增长,公众的互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如何确定目标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内容是当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批评,贴近大众、服务群众、接地气的艺术评论成为当务之急。
省作协副主席金方认为,当前部分艺术创作表演存在低俗化、粗鄙化现象,而文艺批评在这方面常常处于失语状态。新媒体时代海量作品的产生,使全面了解作品、作者产生巨大困难,这使批评家的批评难度增加。她提出这些问题要从加大新媒体时代文艺批评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有关部门支持力度、开展培训、批评家自觉融入新媒体等方面加以解决。
《中国艺术报》 记者郑荣健认为,新媒介产生后海量信息涌来,信息的“去中心化”使媒介平台寻求更多的话语权,由此带动文艺评论蓬勃发展,文艺评论主体、题材、内容和话语方式得以拓展,而话语权争夺最终将通过内容竞争实现。由此他提出未来文艺评论的智库化、商业化、明星化趋势,并认为这些将对文艺评论的生态产生极大影响。
大多数情况,评论就变成小范围内自娱自乐的事情。评论家的声音不大,有时甚至连自己都听不到。
省剧协副主席孙浩以戏剧为重点,探讨了文艺批评的实践性原则,他认为符合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实际,尊重实践,尊重文艺规律,永远是文艺评论的生命;真实地反映文艺领域的客观现实,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不唯利,是今天尤为值得强调的学术品格; 解决中国文艺发展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产生指导借鉴意义,是文艺评论的最高任务。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杨宝林则谈了新媒体时代书法批评存在的评论者感情用事、缺乏理论支撑、自我炒作、迷信权威、哗众取宠等乱象,他认为要通过提升批评者自身文化程度和艺术修养、对批评工作怀有敬畏之心、建立有效规范的文艺批评环境来解决上述问题。
新媒体批评需要技术层面控制
在努力提升评论深度的同时,新媒体微评论时代,传统评论者如何与时俱进?这一话题也成了大部分与会者的共同关注。
黑龙江省理协副主席、《文艺评论》主编林超然认为,文艺批评从生存发展角度考虑,需要新媒体的介入,但要在其中保持文艺评论的核心价值观、评论家的文化使者身份、职业精神、中华文化立场的不改变,更要在批评过程中实现位置、态度、方式、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与时俱进的转变。
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巍将新媒体的研究划分为技术研究和主体研究。在此基础上,她提出让新媒体批评变得更好,需要在技术层面实现一定程度的控制,如屏蔽不雅词汇等,在观念层面推动所有人积极发声、主动作为,弘扬正能量。沈阳市文联创评部主任李晓慧认为,新媒介为人们对文艺的重新认识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媒介,对批评的文字、语言、文风的最根本要求是一致的。而新媒介批评的出现使传统批评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更为凸显,也让线上线下批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显得尤为重要。大连市文联研究室主任何永娟认为,许多在新媒体上发表的批评常常是应景式的,缺乏深度思考,当前最需要反思的就是批评者如何能够为受众提供有深度又令人愿意接受的批评内容。
通过新媒体使评论获得良好传播力
为了适应文艺批评工作新形势,在省委宣传部的倡导和支持下,省文联自2014年开始推出了文艺批评新举措——辽宁文艺微评论,两年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省文联作为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基地之一,目前还承担着中国文联“当代文艺评论阵地建设与实践研究”课题,在辽宁文艺微评论基础上编著的《管锥天地别样宽》一书作为中国文艺评论中心的项目成果,将于近期出版。
省理论家协会副主席、《艺术广角》执行主编张颖介绍了“文艺微评论”项目的开展情况,并从话题新、写法新、思维新三个方面总结其特点,探讨如何策划组织适合大众阅读,同时向更广阔社会文化领域拓展的文艺微评。
省理协副主席马琳以古希腊神话传说中那喀索斯故事为喻,指出专业文艺批评存在小众化和自恋倾向。她呼吁有效的文艺批评应该以真切的体验、真诚的表达面对接受者,在坚守经典批评标准基础上,结合时代阅读趣味的变迁,转换文风话语,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和拥抱新媒体,使文艺评论获得良好传播力与影响力。
《艺术广角》编辑苏妮娜认为,优秀的微评需要编者更强的信息甄别和提炼话题能力及作者相应的写作能力。策划者需将长期的、重点的文化现象和近期的、焦点文化事件牢牢抓住,并适度结合;作者要能够不断摸索微评论的文体特征,做到表达凝练、准确、深刻、独特等。
省文艺理论研究室副编审、《艺术广角》编辑胡海迪认为,文艺微评论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古典文论的一次回归,他将网络文艺评论分成纸媒型文艺评论和网媒型文艺评论,在对比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网络文艺微评论”将逐步提升为一种新文体,形成兼顾思想性、传播性的作品、人才、文风。
(文/于双 杨竞)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