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伴随着陶溪川文创街区开业暨陶溪川艺术周的正式启动,2016年10月18日下午15时,陶溪川艺术周主题大展《文明的回响·致敦煌》亮相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教授担任策展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作为王维著名的一首送别诗,已被传唱至今,称为“阳关三叠”。阳关,是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而文明的回响系列展,就是从三个角度讲述敦煌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西出阳关,开启敦煌里的探索之旅。
看展之前,你需要了解的几个概念:
敦煌
“敦煌”一名源于汉武帝时期,为“盛大”之意。“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这里是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的汇聚地,四大文化体系在这里留下了灿烂的篇章和深厚的历史沉淀。几千年来,人们在这里生活、劳动,创造了闻名世界的敦煌艺术。如今,我们将这些贯注了艺术家们对敦煌艺术的情感与才华的“摹本”请入陶溪川美术馆,形成古今并置、融通视观的展览结构,以期提示传统文化资源对当代艺术创造的启发与支持,共同续写丝绸之路艺术新的篇章。
壁画临摹
本次展出的作品都是艺术家们在敦煌石窟潜心面壁临摹的,这些优秀的“摹本”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创作:1、对原大1:1的临摹,包括对原大的破损部分的临摹,例如正在本馆展出的常沙娜老师的作品等;2、在作品中对原大修复性的临摹;3、根据作者对原大的理解,通过对原大的大小、构图的解构重组,达到一种临摹的效果。如正在本馆展出的叶浅予老师的作品《射手》、邓白老师的“麦积山”系列等。
观无量寿经变盛唐72窟常沙娜临摹1946
佛本生故事/本生图
佛本生故事亦称佛本生经,是佛经中最具文学性的作品之一。主要记载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前世中无数次修行转世的故事。而本生图即依本生经的内容,将其表现于绘画或浮雕上。其中著名的故事有“须达那太子本生故事”、“鹿王本生图”等。“须达那太子本生图”,是敦煌莫高窟428窟,是北周石窟中最为突出者。壁画内容有不少在莫高窟是最早出现的。故事描写一个国王有一只六牙白象,力大善战,常胜敌国。敌国国王知道这个国王的太子须达那乐善好施,便派婆罗门找他求象,须达那果然把象施给他们,大臣们大为震惊,报告国王。国王便把他和妻子一起驱逐出国。须达那沿路仍不断施舍,马车、衣服、儿女,还要舍掉妻子与自己。故事以孩子被卖为奴时,为其祖父发现,才把他们一起接了回家而结束。董希文老师根据次壁画描绘的摹本作品《须达那太子本生故事》首次以完整长卷的形式展出。
首次将三张画作以长卷的形式完整展出
“鹿王本生图”,是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北魏时期的壁画。说的是释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他救了一个落水将要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邬建安老师根据此壁画所描绘的系列摹本《鹿王》,也在本次展览中展出。
采用彩色剪纸激光切割手工拼贴完成作品创作
敦煌菩萨
敦煌石窟中,几乎窟窟都有说法图,经变画。这些说法图和经变画中都绘有各式各样的菩萨,有的洞窟中四壁都绘小菩萨,还有许多单幅的菩萨画像。敦煌石窟中有上千幅的说法图和经变画,仅经变画中的菩萨像,就数以万计,是世界上保存菩萨画像最多的佛教石窟。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埵"的简称。敦煌石窟中有历时十个朝代,一千余年,数以万计的各种菩萨彩塑和画像,而这些菩萨的塑像和画像,有别于印度、东南亚、西域和中国中原菩萨的风格特点,因此,研究者们把敦煌菩萨塑像和画像称作"敦煌菩萨"。
“西出阳关”系列包涵了29名老师的50余件作品,作品材质跨越纸本彩墨、布面油画、摄影、三维打印等,甚至还有以80块止痛贴为载体,再以水墨、颜料进行作画。这正如系列“西出阳关”取名之意,虽前方道路未知,仍坚持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而如何将深厚又辉煌的敦煌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也是留给每一个观展人的思考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