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冯小刚执导的喜剧片、范冰冰领衔主演的《我不是潘金莲》,在题材上的突破,在形式上的创新,以及在内涵表达上的深意与巧妙,于2016年岁末雪冬引发现象级热评。中国文艺评论网立足评论本体,策划编选推出此期热点“怎么评《我不是潘金莲》”。希望借助这些影评看懂中国文艺评论的一个侧面和一方剪影。
我们共同走在电影评论的路上。
我们共同走在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非遗、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文艺评论的路上。
中国文艺评论的路上,有你有我。
《我不是潘金莲》不是个圆圈,那是面镜子
抛开电影之外的种种撕扯,来谈谈电影本身。
越真实,越荒诞
那天,看完《我不是潘金莲》,横竖睡不着,翻来覆去脑子里都浮现着那个圆圈画面,半夜里才明白过来得,与其说那是一个圆圈,不如说更像是一面镜子,我们看见的不是范冰冰,也不是李雪莲,也不是潘金莲,而是活脱脱的我们自己——固执、偏执、挣扎和无奈,也照出了生活不像一首歌其实更像一团乱哄哄的麻。
所以,如果说这是一部喜剧电影的话,那么它的喜剧性并不来自于冯小刚驾轻就熟的各种喜剧艺术常见的夸张、巧合、包袱、误会、段子,这部影片最有喜剧性的场面、段落和细节恰恰都来自于它与生活之间的高度贴近性。
会场、讲话、上访、官民对话,甚至上吊选地方,甚至就是那些冠冕堂皇的报告,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和细节。这些似乎不动声色的白描,被放大到银幕上之后,突然就成为影片喜剧性最强的部分,观影者会心一笑之后,反倒一身冷汗:究竟是我们生活在喜剧中还是喜剧存在于我们之中?
于是,我们重新理解了一种喜剧:越真实,越荒诞。我们以为喜剧离我们很远,镜子一照,其实喜剧就在我们身边。无论冯小刚自己的初衷如何,把圆圈理解为一面镜子至少是一种对这部电影的阅读方式。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部喜剧,更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喜剧。
没有无缘无故的好,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坏
喜剧电影一般都容易将人物脸谱化。但《我不是潘金莲》的现实主义特点,首先在于它没有漫画般的喜剧人物,没有过于人为的戏剧化、道德化的喜剧冲突,严格说来,影片中几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也没有道德意义上的“好人”,甚至也不是简单站在底层立场上批判官场的所谓批判现实主义。
整个故事的推动者李雪莲,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无辜者”,她的假离婚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需要为自己后来的处境承担道义责任。而恰恰是这样一个“污点”上访者,搅动了从县里到市里甚至直到北京的各级政府和司法机构。而代表着这些机构的法官、县长、市长们在影片中都尽职敬业,也都愿意化解访民冲突,帮助李雪莲也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与媒体上报道的各种贪官污吏的劣迹相比,这些官员甚至可以称为“好官”。然而,一个弱小的污点上访者与一个并无明显过错的庞大的行政体系之间,竟然形成了一种“猫和老鼠”的关系,强弱易手、翻云覆雨。
李雪莲很绝望,官员们很无奈,人人都不坏,可人人都无法从相互伤害的乱麻中解脱出来,“他人即地狱”的官民之间的怪圈十年无解。现实生活感在这面镜子中,似乎呼之欲出。官员们看见了累,老百姓看见了苦,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从影片中能够看到一个不绝对好也不绝对坏的自己。
所以,正因为是一面镜子,对这部电影的解读正如对生活本身复杂性的解读一样,肯定会多种多样。
有人看见了对老百姓进行法制教育的必要,认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法律责任;有人看见了信访制度如何进行完善的启示,思考如何正确处理好与上访者的关系;有人看到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法律不仅可以给百姓以公正,也能减少政府官员之无限责任;还有人看见了反“四风”的先进性教育主题,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唯上不唯实的工作作风,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很可能把好事做成坏事……
这部电影所呈现的一团乱麻,并没有一个可以简化的鲜明主题,而是用生活的荒诞性告诉我们,如果生活是一团乱麻,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线头,而究竟是什么力量把这一条条麻揉成乱麻,则是一道费解难解的社会考题。
这种感受与我们当下的某些现实体验如此接近,我们不得不从各种角度去理解超出电影文本之外的意义。这种意义上的开放性与现实本身的开放性竟然如此同步,与其说是喜剧的魅力,不如说是现实主义的力量。
现实主义,不是一句叶公好龙的口号
《我不是潘金莲》有喜剧性,但它与冯小刚过往的贺岁喜剧片不同,这部电影并没有刻意去制造喜剧性,也几乎没有常见的喜剧桥段。
然而,在观影体验中,我们确实经常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比如某些讲话的腔调,某些人物的做派,某些尴尬的对话,某些会场的细节,即便黄建新导演客串的那位一本正经的高级干部,都会让观众体会到一种喜剧感,然而这种喜剧感并不是来自喜剧的夸张,恰恰是来自于与生活的相似性,或者说过于的相似性。许多场景与我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各种新闻中呈现的情景高度重合。
换句话说,在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被放到银幕的圆圈中、框架中,它就有了喜剧感。这种喜剧感就来自于生活本身。
如鲁迅所说,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那么这同时也是将生活中无价值的东西展现给人看。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冯小刚最独特的一部喜剧电影,是冯小刚与原作者刘震云之间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新的喜剧美学,不动声色、绵里藏针,很有一些契科夫《海鸥》《樱桃园》的味道,“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这种喜剧感的“日常生活的现实主义”将冯小刚的喜剧电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部影片在正式公映之前,有许多关于电影审查的担忧和传闻。如今影片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显示出我们社会和电影管理部门对艺术创作的自信。
多年以来,在文艺创作领域,一直都呼吁现实主义,但似乎这个口号总停留在叶公好龙阶段,许多人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其实都半信半疑,以至于自己把自己拦在了现实主义大门之外。
从古到今,真正的现实主义,一定都包含了对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反映,同时也在这种现实关照中表达社会进步的理想和愿望。如果不能让人出出汗,那也许很难被称为真正的现实主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不是潘金莲》的确能够让人出出汗,虽然它仍然有许多闪烁其词、欲言又止,在画面形式、表演、节奏、信息密度方面也还有可以商榷的地方,范冰冰的表演相比她串联的各位官员的出神入化也逊色不少,甚至我们还可以苛求它结尾的反思比较概念化,但作为一面镜子,让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官员,都能看看自己、正正衣冠、摸摸良心,自然有其不可低估的现实主义意义。正视荒诞,是走出荒诞的开始。
《我不是潘金莲》的确不可多得。我们呼吁多年,但真正能让人出出汗的现实主义电影,毕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作者: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延伸阅读:
一周艺评关键词:李安·冯小刚·成龙·张火丁 (11月9日-15日)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