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人类精神最深处探寻,对文学艺术家来说有双重含义:一是要求文学艺术家要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社会实践总体关注和追踪人类精神最新进展,具备理解人类精神深度和高度的综合素养;二是要求文学艺术家努力以审美的方式、艺术的方式探寻人类精神最深处的秘密,为未来人类精神大厦的构建贡献艺术的力量。当前,在高科技、市场经济、全球化等时代浪潮的激荡下,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转型、大变革,中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纵观人类文化思想史,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实践和转型正从根基上深深触动着自轴心时代以来形成的人类思维基本框架和基本价值体系,同时,当代社会日益涌现出来的多维世界的生存形态为文艺发展增添了更加丰富、更加复杂、更加无限的可能性。在这种新的生态环境下,文学艺术家的确应当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根本追求,目光应该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要向人类社会发展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
人类精神是开放的、变化的、不断生成的信息符号体系。这个信息符号体系随着自然进化和社会演化而产生和发展,并在这个复杂的自然历史过程中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向着未来生长着无限的可能性。开放性和成长性是人类精神越来越复杂的根本原因。人类精神没有固定在某个时代的某一个精神架构中,没有停留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结构里,也没有徘徊在老庄孔子的自然社会图式里。面向未来,人类精神体系的变动性、成长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更加鲜明。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精神体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信息符号系统,它是我们这个空旷寂寞的宇宙当中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
着眼于主体性的存在,理解人类精神。人类精神是主体创造的产物,是人的主体性对象化的结果,它紧紧依附于人而存在,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物理现象。对于这种主体性,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个体,即个体精神。人类精神体系的生成离不开在这个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数以千亿计的个体,甚至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贩夫走卒,他们的精神也通过复杂曲折的机制和方式或多或少地与人类精神总体相联系,对人类精神构建贡献了或多或少的力量。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类的本性,浓缩着整个宇宙、整个世界、整个人类共性的特征,所以每一个个体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存在。它是自然界和人类进化当中无数次的偶然所形成的价值主体,具有唯一性、独特性、目的性。个体精神主要以大脑为载体。人的大脑是宇宙当中最复杂的物质之一,承载着人类精神。我们的想象、我们的记忆、我们的爱情、我们的憧憬、我们的艺术想象和审美能力无不通过大脑中复杂的神经系统来实现。探索人类精神最深处包含着探索人脑的神经活动机制和秘密,目前脑科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向我们展现了非常诱人的前景。二是类主体,即把人类作为主体进行分析和研究。类主体意义上人类精神的载体不单单是大脑,更重要的是人类的文化体系。人类自产生那时起,区别于动物的重要一点就是有精神文化活动,即一种创造并使用符号体系的活动。在赋予对象以标志和意义后,人类把精神凝结于此,经过几百万年的演进,形成了复杂的文化体系。这一复杂的文化符号体系构成了人类精神最基本的载体。人类精神是个体精神与人类主体精神互相交融、互相生成、互相作用的总和。
置身于人类生存时空总体,定位人类精神。我们生存的世界是一个复杂多维的世界,包含着多个层次、多重性质的时空存在。人类精神体系是人要面对的其中一个维度的世界。那么,除了人类精神体系之外还有哪些体系?这些体系和人类精神体系是一种什么关系?我以为,综合历代思想家们的观点,可以从四个时空或者四个世界的意义上来定位人类精神。
一是客观世界,即物理世界。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动物就只生活在物理世界当中。二是主观世界。人类产生之后,神经系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完善。于是人类通过神经活动和客观世界建构了一种新型关系,并获得一种区别于动物的存在方式,主观世界由此产生。三是符号世界。我们不但有主观世界,还要把主观世界的东西通过符号表达出来,传播出去,而符号随着人类的发展逐步形成另一个意义上的世界,即符号世界。四是虚拟世界。日益发达的电子信息系统形成了一个不同于物理世界、主观世界、传统意义上符号世界的虚拟世界。这四个世界大大开拓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虚拟世界不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世界而存在,而且打乱了原来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符号世界的格局及其相互关系,使人的生存世界变得更加复杂、更加不确定。人类精神是四个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观世界、符号世界、虚拟世界相互融合构成的人类精神总体。
面向未来,求索人类精神。因为人类精神是在生成当中的,所以向人类精神深处探寻,就要向人类精神的未来发展方向探寻,向人类精神发展最先进的方面探寻。如同我们强调现实主义,不是描摹现实,不是简单地揭示现实,而要去判断、分析、把握现实的走向。
人类精神的未来走向主要有两点值得高度重视。从个体精神发展的角度,人类正从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脑神经科学等学科领域,对个体精神进行剖析,并演化出一系列非常复杂、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人类生存态势。从人类主体精神发展的角度,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当前最显著的趋势,诚如广义进化论所指出的,是人类人格化和一体化呈加速生成态势。未来除了文化体系日益将人与人凝结在一起之外,日新月异的信息网络将把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日益紧密地联结为一个整体。如果说个体类似脑神经细胞的话,互联网就类似人脑中的神经网络,随着终端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本身整合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最终会使人类精神整体趋向于人格化和一体化。
融通信仰体系、科学体系、艺术体系,以审美的方式探寻人类精神奥秘。我以为人类精神体系又可分为三大体系,即信仰体系、科学体系、美学艺术体系。就人类精神的整体而言,三大体系是相互独立、性质各异的,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并无高下之分。但同时三者又互为支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重叠、融合、互动,此消彼长,不分离、不隔绝,共同推动人类精神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则具有片面性;科学一元论导致的信仰缺失、艺术失语的现象值得反思;法兰克福学派所构筑的审美乌托邦同样存在顾此失彼的片面性。
具体而言,信仰体系根源于人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之间的关系。当人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时,为了与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使自己也像世界一样广大和永恒,于是创造出信仰体系。从民间信仰到各种宗教,都是要解决个体在世界当中的存在意义的问题。信仰体系在人和世界的终极存在之间实现了一种直接的统一和融通。但只有信仰体系是不够的,当我们面对物理世界时,就要去认识掌握其规律,发掘其本质,并逐渐演化为科学体系。它与信仰体系完全不同,不是人与世界直接的统一、融通。它将我和世界分离开来,以我的视角、我的方法去分析世界,找出其本质规律,并建立一套技术手段去模仿它、控制它、改造它,以提高我们的生活和实践的能力。
但仅用科学体系还是无法解决有限的认识和无限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无法解决心灵的归属问题,这就需要美学艺术体系。这套体系既不同于信仰体系实现人和世界的直接统一,也不同于科学体系是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它是人对世界复杂性与神秘性的一种直观感受和把握,其活动机制和方式与科学、信仰迥然不同。在探寻人类精神的道路上,审美和艺术发挥着独特而不可取代的作用。在科学技术无限伸张、文化信仰缺失、人文精神衰落的时代形势面前,审美艺术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更加凸显了。文学艺术家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更加沉重而神圣。
(文/庞井君)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