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北京电视台著名栏目《档案》倾力打造的五集大型纪录片《解放——人民的选择》,于27日在北京卫视首播。此前有关解放战争的专题片、影视作品不计其数,《解放——人民的选择》有何不同,如何突破?据透露,该片中,1946年至1951年间解放战争的历次重大战役、重大历史节点仅以背景出现,目光则集中于一个鲜明独特、振聋发聩的主题——人民的选择。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在八个月的创作过程中,《解放——人民的选择》项目组获得了多项独家发现,并通过这些发现,对该主题予以更为明晰而深邃的解读,超越其他同类作品,让这部纪录片的立意达到更高的水准。同时,它还是《档案》成立以来,第一部实现全部实地实景拍摄的纪录片作品。
以档为真正本清源
“人民创造了历史,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人民、造福国家”,这是无数人早已耳熟能详的理论。但在信息极度丰富、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家和民族面临“两个选择、两条道路”的命运,对于发生的那场国共对决以及“解放”的这个概念,人们的认知,却往往被日益纷杂的声音和种种断章取义的“揭秘”,冲击得越来越模糊,甚至产生混乱。《解放——人民的选择》项目组则以一贯“以档为真”的态度,在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及数十家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方档案馆的大力帮助下,调集上百份大部分属于镇馆之宝的珍贵文献。尤为难得的是,《解放——人民的选择》项目组与美国圣智学术机构旗下的盖尔出版社达成了战略合作,从多达40000页的美国解密档案子集——《中国内战时期的中美关系》中,精挑细选并援引大量第三方原文档案,如《美军观察组向美国国会提交的报告》、《宋美龄与马歇尔会谈实录》、美国披露并点评的《国民政府五年计划》等等,为主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用尘封影像来正本清源,也是《解放——人民的选择》作为电视纪录片的重要手段。项目组特别与中国电影资料馆达成合作,甄选出近100分钟从未或绝少播映过的历史胶片,其中很多是国民党政府的制片厂摄制的,比如《国民党六全大会》、《蒋介石60寿辰》、《中美商约签订》、《攻占延安时期的国军为人民服务处》等等。
同时,《解放——人民的选择》创作过程中还采访了上百位各界人士,涵盖各阶层人民的代表。其中既有民革中央副主席、郑洞国将军的长孙郑建邦,第七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赛福鼎·艾则孜的女儿赛少华,闻一多烈士的儿子闻立雕等知名人士,也有刘胡兰烈士的家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老战士、库尔班大叔的女儿、上海市劳动模范杨富珍、投诚的国民党军老兵等历史亲历者,还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阳早、韩春夫妇的儿子阳和平等国际人士。通过他们的亲口讲述,更真实地还原历史。
实景拍摄手段多样
“以史为鉴、以档为真”是《档案》的栏目特色,但仅用丰富的史料在《解放——人民的选择》这样重大的回望历史、关照现实题材的呈现,项目组认为远远不够。经过之前历次重大题材项目的历练,《解放——人民的选择》首次实现全面走出摄影棚,从而使《解放——人民的选择》成为《档案》栏目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部实地实景拍摄的纪录片作品。《解放——人民的选择》经过严谨规划,最终实现了跨越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辗转十万公里,47处实地的外拍讲述,引领观众重返历史现场。
除了实地拍摄,《解放——人民的选择》还采用了影视化再现、插画动画、三维合成等多种创作手段,并增加了讲述人、原始档案零距离展示等特色呈现,同时,更在气氛烘托方面,做了创新尝试。在《解放——人民的选择》项目组内部,这种尝试被称为“静物拍摄”。写意的方式,实现了更好的视觉冲击。
探访视角真实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部立意深远、功力扎实的作品,创作团队却是一支极为年轻的队伍,据透露项目组成员很多都是90后。此次全实地的外拍进程,对于年轻人来说不仅是专业方面的历练,更是精神上的洗礼。“不感动自己,又如何感动观众?!”在这样的标准要求下,《解放——人民的选择》项目在创作过程中,特意加入了记者的探访视角,将他们的感动、感悟、感激真实地呈现在片中,真正地理解“为人民树立丰碑”的内涵。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