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从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比高低”谈文化自信

2016-08-08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收藏

文化自信不是争论“谁高谁低”

——从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谁高谁低”的争论说开去

  今年是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为纪念他们对东西方戏剧作出的杰出贡献,上海昆剧团“临川四梦” 、北方昆曲剧院《牡丹亭》 、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 、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南柯梦》纷纷亮相;国家大剧院制作了话剧《仲夏夜之梦》 、歌剧《麦克白》 ,英国环球莎士比亚剧团等海外艺术院团也陆续登台。

  与此同时,网络上关于两人“谁高谁低”的争论也不断升温。一种观点认为,汤显祖逊色于莎士比亚,理由是汤显祖仅有“临川四梦” ,而莎士比亚作品多达37部,两者作品数量相差悬殊,伯仲分明。还有网友表示,“与汤显祖热衷于仕途功名相反,莎士比亚从来就没有做过一次当官梦” ,拿个人经历做文章。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两人根本没有可比性。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生活于同一时代且在戏剧史上都具有特殊地位,抑或是1616年同时辞世的机缘巧合,无论是网友还是专业评论家都喜欢将两人作对比。如果说在作品内容、艺术特色、思想主题、艺术成就等方面的客观对比分析是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那么对两人地位高低、人品优劣、成就大小等问题的“争鸣”则有着更多“茶余饭后”的味道。

  作为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的两颗璀璨明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本就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戏剧体系,源于不同的文化土壤、社会环境与戏剧脉络,戏剧传统不同,如果强分伯仲,就好比咖啡和茶,怎么可以简单地判断哪个好、哪个不好呢。

  汤显祖的代表成就“临川四梦” —— 《紫钗记》 《牡丹亭》 《邯郸梦》 《南柯记》 ,是戏曲剧本。中国戏曲文武相杂、有说有唱、载歌载舞,因此汤显祖的文本创作要遵循戏曲这一表演形式的艺术规范,不仅要考虑演员的“唱念做打” ,更要考虑到唱腔、曲牌等音乐元素。中国戏曲强调虚拟性,一桌二椅配合演员表演就是一出戏,而且侧重“写意” ,主张“我神似” 。汤显祖受王阳明心学及泰州学派哲学观影响而诞生的至情论,强调“意趣神色”并实践于“临川四梦”的创作中,本身包含着深厚的东方传统哲学、美学文化底蕴。汤显祖诗词体的文言文剧本与翻译过来的莎士比亚白话文剧本根本没法作体量、长度等方面的比较,而他在作品中所反映或折射出来的个人遭际及明晚期社会现实面貌,其深广度亦非作品的多寡所能衡定。

  西方戏剧以古希腊戏剧为开端,而后发展为近现代话剧,有着悠久的写实传统。与中国戏曲的“我神似”不同,西方戏剧强调“我就是” ,舞台上尽可能还原真实生活场景。莎士比亚说:“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这句话正是西方戏剧侧重“写实”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喜剧《威尼斯商人》 《仲夏夜之梦》还是悲剧《哈姆雷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 《奥赛罗》 《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都从深刻的社会现实角度切入,映现丑恶的原形,为社会、为历史,留影存真。他留存作品之众多之经典,有很明显的西方文化蕴育,也跟表达方式密切相关。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贾志刚在其《戏曲体验论》中说:“东西方文化是性质不同的两种文化,东方戏曲与西方戏剧同样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艺术,即便是在某一层次上的类似也只是表面的、肤浅的、偶然的。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艺术创作各自秉承着中西方文化的特质与系统,是在同一时代不同文化艺术土壤中孕育出的不同花朵。哪怕放到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汤显祖亦丝毫不逊色于莎士比亚。网络上的有关争论,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对汤显祖的研究、传播还不够充分,“比较”本身就暗含着一种不够自信、热衷攀附的心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部分人可能对文化多样性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和宽广的胸怀,不懂得文明互鉴的历史潮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提出了尊重文化多样性四项原则:一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二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三要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四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这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仔细领会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给我们传播普及、继承弘扬中华文化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我们更要摆脱“小国寡民”的攀附心理和边缘心态,充满自信地加强研究、加快普及和推广,让我们的优秀作家艺术家和优秀作品为更多人所知。

 

  延伸阅读:

  400年来“梦”缠绵 ——汤显祖文化传承走向世界的秘密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