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小说家写评论与评论家写小说

2022-11-07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党云峰 收藏

小说中会有很多思辨、讨论的段落,因此评论是作家的必修课,而对评论家来说创作并不是必须的,所以一般来说,小说家写评论的多一些,评论家写小说的则相对较少。

小说家笔下的评论富有个人色彩,体现了作家对作品的独特理解,让人深受启发。从作家雨果的专著《威廉·莎士比亚》中可以感受到他对莎士比亚的推崇,而作家托尔斯泰在《论莎士比亚和戏剧》中则给出了不喜欢莎士比亚的理由。作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把小说中的人物分为简单的“扁平人物”、复杂的“圆形人物”,这在当前大学的文学理论课中仍有讲授。作家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通过细读《曼斯菲尔德庄园》《荒凉山庄》《尤利西斯》等7部小说,让人在不曾注意的细节中感受到了小说家的匠心。作家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讲述了小说存在的理由。作家戴维·洛奇在《小说的艺术》中剖析了名字、清单、电话等文学的50个切面,由于这些篇章最早发在报刊上,论述深入浅出,而受到大众的欢迎。

很多中国当代作家也推出了探讨小说写作的理论专著。作家王安忆的《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以讲解张承志的《心灵史》、张炜的《九月寓言》、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的《复活》等八部作品为主,并涉及小说的情节和语言等问题。作家张炜在《小说坊八讲》中,从语言、故事、人物、主题、修改等角度,对写作进行了阐述。如果说《小说坊八讲》更关注写作技巧,那么张炜在后来的《文学:八个关键词》中则更关注写作主题,从童年、动物、荒野、海洋、流浪、地域、恐惧、困境八个方面探讨写作。作家阎真著有《现代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而他的论文《想象催生的神话——巴赫金狂欢理论质疑》更是在学界引发论战。作家残雪认为,面对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最忌讳的就是被动的阅读”。在写作小说多年后,残雪推出了《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解读博尔赫斯》《辉煌的裂变——卡尔维诺的艺术生存》《永生的操练——但丁〈神曲〉解析》《地狱中的独行者——解析莎士比亚悲剧与歌德的〈浮士德〉》等专著。

小说家写的评论多是创作经验的总结,要比理论的条条框框柔软。评论家在写小说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评论家写小说,不是对肯定自我的加码,而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毕竟技痒还不足以支撑长篇小说的诞生。学者萨特的长篇小说《恶心》出版5年后,《存在与虚无》才面世,很多人可以从《恶心》中一窥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念的雏形。学者钱锺书的小说《围城》能让人们感受到学养的深厚。学者苏珊·桑塔格早年创作了《恩主》《我等之辈》等小说,后来则以《反对阐释》《疾病的隐喻》等蜚声国际。在中断文学创作25年后,苏珊·桑塔格于1992年出版了小说《火山情人》,这时她已经59岁。

书法讲究诸体皆工,文学创作也讲究“囊括杂体,功在铨别”(刘勰语)。小说创作和评论写作都是多种素养的融通,只是侧重点不同。作家笔下的评论富有个人色彩,评论家笔下的文学作品另有一番风味。如果能做到写作、评论、翻译三合一,则最好。鲁迅先生在小说、散文、杂文等创作之外,还有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并且在著作等身之外做到了“译作等身”,翻译了作家果戈理的小说《死魂灵》、学者厨川白村的专著《苦闷的象征》等。作家韩少功也是“三合一”的选手。上世纪80年代,韩少功倡导“寻根文学”,在发表的论文《文学的“根”》中提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说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此后,韩少功写出了《爸爸爸》等寻根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在创作、评论之外,韩少功还与韩刚共同翻译了作家米兰·昆德拉的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社会上引发热烈反响。韩少功后来还翻译了作家佩索阿的散文集《惶然录》。

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也离不开文学评论的砥砺。文学评论离不开文学创作,也要拉近与生活的距离。无论是理论联系实际,还是实际联系理论,都拓展了文学的路。毕竟小说不是分为小说家的小说或者评论家的小说,而是分为经典小说和其他小说。一个人的小说成就高,并不会让评论暗淡,反之亦然。走向对方不会削弱自己,毕竟还在同一场域。这不是跨界,而是丰富自身的基础。正如残雪所说:“我所从事的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这两个门类就像兄妹一样在我的文学王国里共同生长着,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刺激、相互领悟,它们气质不同而又互为倒影。”更多元素的介入,在视角的延展中,会让文学的呈现更丰富生动,有更多活力、更多可能。文字互相映照,思想互相点亮,这才是下笔的初衷,不管写的是小说,还是评论。


延伸阅读:

毕飞宇:小说家和批评家的相互激发

批评家写小说,还是要让作品说话

研究作家作品,也要研究批评家(周明全)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