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人人都在办展——艺术展为何乱象众多?

2015-09-29 阅读: 来源:人民网 作者: 收藏

  这是一个展览空前泛滥的时代。各种大大小小的展览轮番上阵,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当代艺术展览纷繁的同时,各种积极的和消极的现象随之产生,各种批评观点也开始促使人们思考。在乱象充斥的当代艺术展里,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什么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展览?

  

艺展现状: 名目繁多,亮点稀少

 

  35分钟,3000多幅画面,梵高的一生及其创作的杰出艺术作品将以多媒体影像形式展现——这是目前正在上海如火如荼地举办、8月即将转战北京的名为“不朽的梵高”的感映艺术大展。据悉,这场艺术展于4月末登陆上海,以“颠覆传统”的理念闻名,然而,由于展出的并非梵高真迹,有很多买单观众在参观完毕后“不买账”,提出花费100多元票价,不过看了一场多媒体展,这与去年也在上海展出的皆是原作的莫奈特展相去甚远。

  值得注意的是,与那些各路“江湖”艺术家为提升名气而举办的个展还有为了追求场所的高级而以各种名义举办的站来来说,运用了多媒体技术的“梵高展”既完成了艺术普及和教育,又打造了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这在一片乱象的国内展览之间,已属良心之作。

  在这样一个展览空前泛滥的时代,国内的艺展数量,到底有多惊人呢?据艺术机构统计,在艺术市场低潮期的2007年,国内的展览数量仍然达到1269场之多。而在非低潮期的近几年,单是北京一年的大小展览数量便超过了2000场次,平均每天有近6场展览举办。这些展览多分布在北京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机构,以书画、架上绘画、雕塑、摄影居多。

  今年在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文献展、主题展、回顾展、联展和个展等层出不穷,各类展览活动已呈井喷之势开始不断进入良莠不齐的艺术品市场。如北京、上海地区的艺术博览会,广州和南京的三年展,成都、上海的双年展,一大堆国营或民营美术馆以及画廊、拍卖会的外围展览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据《浙江日报》提供的数据统计,在观展人群中,男性占比38%,女性占比62%。其中,年龄在19岁-24岁之间的人群成了观展群体主流,占了40%;其次是年龄在25-34岁之间的人群,占比27%。由此可以看出,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学生与白领们,有一部分人并没有忽略“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功能属性,在早出晚归的学习、工作日历上,很多人对精神水平的提升有着极高的要求。

  与频传“天价艺术品”喜报的拍卖市场不同,作为一级市场主要战场的画廊、美术馆等机构,少有交易捷报传出,于是,商业运作办展自然而然成了拓展艺术机构传播局限性的有效途径。  而在名目繁多的展览主题中,知名成功的艺术家轮流在各展览空间出现,小艺术家急于出名卖画,精心模仿着市场追捧的图像。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少之又少,这不免引得业内人士担心,“消极”展览如此之多,大众又该如何对待呢?

 

  艺展有哪些流行病?

 

  近些年的艺术市场,屡屡出现艺术机构与展览场地物业之间因租金等问题引发纠纷,更有知名艺术区先后遭遇强拆的状况。

  地点:追求“高大上”

  受消费主义大潮的影响,不少艺术家都青睐某些高档场所,看中它的社会价值,希望利用它的社会价值来证明自己的艺术水平。尤其是近几年,“人民大会堂”以及众多社会名流成为了一场展览成功与否的象征。一些画家仅凭在这些高规格场所举办了美术活动,邀请了一些领导和名流捧场,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作品得到了“国家”的肯定。

  除此之外,艺术大型展览的“开幕式现象”非常严重,有如海潮潮来潮去,只留下现场“狼藉一片”。也有人将这种开幕式现象形象的比喻成为颠倒的奥斯卡颁奖活动,貌似华丽堂皇的学术气氛,却充满娱乐神经。

  无关人群流动:“会虫”看展只为寻合作

  如今,艺展的乱象不仅存在于主办方对场地追求的不合实际方面,还在于参展人的非专业性上。就在北京各大艺术区的展览活动如火如荼时,有这么一群人也在快速的加入到了艺术发展的行业里,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却在三百六十行以外,这群人参加展览只为收集媒体资料,或者以收集展览中的画册、名片等为目标。这类人群有一个通用的行话名称:会虫。

  “会虫”这一职业,最早在台湾兴起,泛指以参加各类研讨会及展览活动为职业的人群。而如今,这一新兴职业正在国内逐渐形成气候,他们有些人以此为生,有些则在工作之余以此做起了兼职。这些“会虫”,用各种头衔,混迹于各大艺术区的展览开幕中。这些人阶段性的变换着各种头衔与身份,如某杂志编辑变换为艺术行业内某知名网络媒体老总的身份,又变换为某媒体女性记者的身份,以此来不断向美术馆索要媒体宣传资料。

  展览的艺术功能性丧失

  现在许多艺术机构在做展览的时候,展外之意日渐增多。与此同时,展览的操作成本却在降低,一个展览只要如期开幕,它就成立了,至于学术诉求、展览导向等展览的功能性,就逐渐沉没。近几年,艺术市场在中国形成巨大的产业链,融资、选作品(艺术家)、购买、沉淀、露脸做展、宣传、出货、回笼资金,每一个环节都互相支撑。这些问题的出现,实际也在考研策展人,如何在一场展览中有效地利用资源、在展览中嵌入作品,让合作方、观众、艺术家几方都满意,是一个牵涉多方利益的命题。

  国内艺术品保险严重缺位

  据了解,艺术品保险是在传统的财产保险和货运保险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而来的,主要承保火灾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艺术品直接损失。而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艺术品展览超过九成以上未买保险。

  对于目前国内艺术品保险乏人问津的现状,专家认为,主要由三个原因造成:一是观念问题,由于艺术品价值高,巨大的保费让客户望而却步;二是文物具有唯一性,标的很难确定价值,保险公司一般不轻易接单,尤其是对艺术品所在环境的安全保障情况不确定的情况下;三是国内缺乏专业配套的防损服务链,缺乏完善的鉴定和定价体系,造成保额难以确定并导致无法开展此业务。

  艺展统领——策展人:拿钱办事

  “策展人”,即展览策划者。作为舶来品的策展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便成为中国艺术圈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具体职责是在展会中负责活动的构思、组织、管理等事项。他们必须了解艺术家的风格、思维方式、作品形态,必须对整个艺术市场具有前瞻性的判断。

  目前中国策展人的现状是:越来越多的名人、娱乐圈明星以及企业老板、文化官员,都可以作为策展人出现,因而各种名头的展览也是乱象丛生。由于当下中国的艺展众多,一场展览中,策展人办一场展览的目的、想要带给观众的艺术元素以及想要获得的影响,都很难揣度出来。

  据记者了解,“策展人”这个角色在业界也是颇受争议,有业内人士评论目前国内策展人的层次:到处是展览,天天被邀请去为社会上各种展览的开幕式剪彩。无论谁都可以策展,没有门槛。

  而近几年,国内策展人群体出现了一个趋势——年轻化,海归化。很多年轻的策展人从各大艺术院校美术史专业毕业,之后再去欧美进修策展专业知识,学成之后回国做独立策展人。“海归”策展人模式的出现概因西方发达国家的美术策展专业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建立,加上国外展览机制相对完善,所以比起来国内这方面专业还处于“摸索”阶段。

  尽管有不少年轻海归助阵,在整个展览中担负起构思、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工作的国内策展人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策展人陆蓉之看来,策展人身份被削弱,使策展人变成给一个概念、组织一些人、呈现一个展览的组织者;而其中展陈方式、艺术理念,成为没有人关心的过眼云烟。她直言,现在一个展览的主角不是艺术家,反而成了策展人。

  有艺术批评家指出:中国当代艺术界目前快速消费时尚特质和策展水准的参差不齐,使得策展越来越商业化,一个策展人负责运作几个艺术家,或者仅靠关系推艺术家的现象比比皆是。

  不仅如此,很多策展人还受到商业和体制的双重困扰——策展资金来路狭窄,使得它参与商业运作、选择与利益相关的艺术家来策展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其学术性难以保证,也使它在艺术制度中成为一个特别的存在。

  而在西方,独立策展人会选择学术价值高的艺术家,以树立学术权威,并给市场提供判断标准,所以基金会和美术馆都非常愿意与独立策展人合作,对他们的信任度高,艺术家和馆方也非常配合,就能形成独立策展人良性循环的活跃机制。

 

  理想的展览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不可否认的是,展览的大量出现。在日益物质化、消费化的今天,美术展览以其直观性、新闻性、公众性的特点逐渐成为一种愈来愈重要的美术传播方式与途径。

  而大量美术展览的出现对于建构中国当代艺术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展览的大量出现意味着艺术家有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向公众展示自己的艺术创作成果和创作观念,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社会生活感悟;另一方面,它说明了国内当下艺术的迅速发展,公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强烈以及公众参与当代艺术热情的日益高涨。

  但是艺术市场的无序化、策展人与艺术机构之间的矛盾,都将国内的展览带如杂乱的景象内。办展,究竟应该具备哪些因素才算理想呢?

  策展人——培养观众

  对于一场展览的组织、调动这——策展人来说,组织展览,选择作品,建立作品和作品之间的关联性,编织一个语境,这一切是为了建立了一种理性传达的桥梁,从而培养观众,也同时避免了一种独裁式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策展人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而是在保持彼此的独立性和主观性的情况下彼此启迪和启发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策展人有点像在黑暗中的引路者,把手电筒指向他/她所希望指引观众看到的角落和路线。

  行业规范应尽早出台

  在一些业内分析人士看来,任何经济形式过热、无序地发展,都会导致行业产业链各方在疲于应付中消耗资本。再加上相关行业监管的缺失,使得表面繁荣之下实则暗藏发展隐忧。未来艺术展览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对展会主办主体资质进行市场化、动态化的评估和认证,对展会管理逐步从审批制过渡到标准的登记制,使艺术展览展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展览作为一个媒介平台

  实际上,展览形式应当多元化,无论是小空间中自我组织的群展还是大型的国际双年展,不同类型的展览是从不同的地点和位置上进行表述的,它们有着不一样的受众和传播方式。他们共享的是两个层面的公众:本地、现场受众以及想象中的艺术界支持者和专业圈子。展览位于一个生态系统当中,也位于一种展览的等级制当中。很自然地,所有这些元素都可以当作媒介平台的组成部分,去以侧面的形式发声、宣传,同时还能将观展者和策展人、艺术家紧密联系起来。

  结语: 展览的大量出现是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表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活跃状态,其积极作用还是大于消极作用的。但是,在以商业和资本为核心的艺术市场体系中,当前的展览机制仍面临着诸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目前也无法杜绝,只能依靠艺术展览机构、策展人、艺术家的自律以及社会机制的淘汰来实现。中国需要尽快建立自己在展览机制方面的游戏规则,以促进展览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综合整理自第一财经网、艺术国际、雅昌网、中国商报报道)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