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人们有感于真正的有见地的文艺批评已成为稀缺资源似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许在短期内未必导致文艺园地的荒芜,但园中杂草丛生、良莠不齐却是随处可见的事情,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和忧虑。
许多文艺评论陶醉于评论者自作聪明的小感受,在招乖讨巧的后面散落的是一堆杂乱无章的言语碎片,从而让人无所适从。网络评论由于门槛宽松,反映及时,传播迅速,常常体现出自由、率性、尖锐的风格,但不可避免地缺失了某些规范和约束,从而显得随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客观理性的意见容易受到忽视甚至藐视,导致攻讦不断、鱼龙混杂、虚假信息泛滥,情绪化、圈子化现象严重。
特别是在泥沙俱下的环境中,一方面是传统媒体随波逐流、一股脑为作品唱赞歌的评论;一方面是新兴网络媒体上似有独立面孔却充满极端化言辞的酷评,文艺评论这种“流感”令读者大众如在云里雾里。同时,更有一些网络媒体及某些都市类小报、娱乐期刊、电视台等,出于片面追求点击量、发行量、收视率等关系经济指标目的,热衷于眼球效应、轰动效应,即时炒作多,理性反思少,大量报道明星绯闻,丧失了媒体的责任和正确导向作用。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近百年的历史表明,如果说文艺是引导国民前进的灯火,那么文艺评论工作者就是为这灯火添油加薪不断拨亮和扶正灯花的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灵。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也是文艺评论的灵魂。特别是在新兴媒体方便、快捷、无处不在的今天,影视文艺、网络文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渗透性强,在化人养心、凝神聚力、争相效仿方面愈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艺评论对其正确的鉴别与评判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穷根究底,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我们的文艺评论都要鼓励和引导文艺创作去表现群众的奋斗和火热生活,表现他们中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发挥文艺评论积极的引导作用,以期增加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公信力和感召力。从而力避文艺评论的功利化、小众化、边缘化倾向。真正使评论家既不媚俗,也不媚雅,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判断,让全媒体时代文化形态的多样化重塑文艺评论的新形象,显然是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的雨露甘霖,也是文艺评论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和不懈追求。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