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故宫跑”,跑出了什么

2015-10-14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红孩 收藏

  晚饭前看电视,见画面上有一窝蜂的人拼命朝一个方向跑,原以为是马拉松或者重阳节举行的老年人长跑运动会,正要更换频道,不料播音员随即说出——“刚才大家看到的一幕是最近几天清晨发生在故宫门口的景象,不过各位观众不要以为这是在抢购门票,而是人们想在第一时间看到镇宫之宝——《清明上河图》。”紧接着,播音员又讲,这幅北宋时期张择端所画的“国宝”曾经几易其主,虽然世人都知道这幅画,但真正看到真迹的并没有几人。

  时下,收藏热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周围的朋友,甭管有钱没钱,也不管懂不懂,几乎都有收藏的爱好。有的收藏字画,有的收藏古董,还有的收藏家具,更有收藏鼻烟壶、自行车、手表的。我见到的还有一位达人,专门收藏毛主席纪念章,他家里估计能有上万枚,让人看得目瞪口呆。前几年,我喜欢收藏火柴盒,只要到外地出差,宾馆里提供的免费火柴我是一定要带回家的。十几年下来,总有一百多种,没事拿出来看看,倒也觉得满有乐趣。想来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少年时家境贫寒,人口极少流动,买不到更多的火柴,在跟小孩们玩摔火柴皮时苦于没有“大牌”相压有关。所谓大牌,就是图案新颖的,只要别人没见过,你就可以无限说你的火柴皮的数字有多大,从五万八万可以夸张地说到五十亿一百亿。

  像到故宫排长队奔跑看《清明上河图》的人,在收藏热的时代不是个别现象,我挺佩服电视台的播音员,他们把这样的观众统称为“故宫跑”,听起来既形象又生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中国美术馆曾举办过一次人体油画展,当时可以说万人空巷,我记得铁凝在一篇散文里就曾记录过当时的场面。我比铁凝小十岁,虽然没有亲眼看到美术馆的“美术馆跑”,但亲眼看到过更多的“白菜跑”“食盐跑”“酱油跑”“出国跑”“少林寺跑”“邮票跑”“练摊儿跑”“拆迁跑”。想来人们为什么跑,一个是物质的贫乏,一个是思想的贫乏,还有是精神长期的被压抑。但这些只是正常的解释,通过多次的“奔跑”,如同我们过去所经历过的各种“运动”后,我发现在这个特殊的人群里,有更多的是盲从者,是起哄型,是有便宜不占白不占者。就说这到故宫看画的人群,有多少人懂得这《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呢?如果我用百分之十来估算,肯定会被那百分之九十骂死的。

  对于收藏的目的与乐趣,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据报载,徐才厚在高位任上时就喜欢“收藏”,为了使藏得的宝物是真的,他还专门雇人请专家进行鉴定。为什么要是真的呢?因为真的能有价值,能有升值的空间。毫无疑问,真是收藏的第一要素,离开了真,任何的藏品都会黯然失色。这是所有人的共识。我几乎在很长时间也是接受这个共识的。但最近一段时间,我改变了我的态度。

  我以为,收藏的物品求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譬如这幅《清明上河图》,国人基本都知道它是北宋时期的画品,它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我们在许多的书籍中都见过这幅图的样子,至于能否见到真迹,不一定心情多么澎湃多么激动多么胡思乱想。我有时想,你若喜欢这幅画,不妨买一幅高仿作品,放在室内,没事就抬眼端详欣赏,不是很好的选择吗?由此,我还想到文学创作,当下有许多作家很是热衷文史类散文写作,他们往往就一段历史、某个人物,查找大量的资料,以求真实地回到过去。对于这类散文,作为对文史方面有兴趣的读者而言,显然是能够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然而,就散文本身而言,我觉得就费力不讨好了。道理很简单,文学不承担历史的真实,它的意义在于通过不确定到确定,最终还要回到不确定。就是说,散文最终给读者留下的不是事物的真,而是事物的意,是思考,是想象。如果这个作品最终是个确定的结尾,那这个作品的文学意蕴就会大打折扣。同样,当我们面对《清明上河图》时,如果过分强调这幅画的真与假,我觉得这画的意义也会大打折扣。

  我写完这篇文章,就准备到北京的琉璃厂,到那里的画店、书店去购买《清明上河图》的高仿制品。我相信,当我把这高仿作品,送给美术老师给学生讲课、送美术爱好者欣赏使用,他们一定会喜欢的。我绝不相信,有人会将这高仿作品从窗户扔到垃圾桶里的。在此,我也想建议某些国家收藏机构,在安全和科技保护完备的情况下,不妨将一些国宝常态化呈现给观众,免得男女老少大清早五点就去故宫排队玩“故宫跑”。说白了,“故宫跑”,对身体也许有益,对提高自己的美术欣赏水平不一定有多少帮助。充其量,也就是在他年某个日子对人吹吹牛说,某年某月我在故宫看过《清明上河图》。问题是,你看过了又能怎样,难道看过你就高人一等啦?故宫里的皇上比谁不高,最终不也是像常人一样永远地睡去吗?还是听我一句,让生活慢半拍,拿点时间读点书更好。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