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文化领域的“数字奇观”可休矣

2015-11-18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晓娟 收藏

  文化领域的“数字奇观”可休矣

  ——从扬州“最大份炒饭”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无效说起

  前不久,扬州市“最大份炒饭”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引发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和特别思考。为了完成本次比赛,主办方调用300多名厨师现场做出4192公斤的炒饭,再次用庞大的数字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但在活动结束后,这些炒饭竟然被当成垃圾一般处理,严重违背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关于大型食品的申报规则,所以这项纪录成绩最终被定为无效。主办方本想通过“数字奇观”取胜,没料到竟沦为笑柄。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做法,不仅没有理解吉尼斯的真谛,而且还拉低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整体水准。

  而实际上,类似巨型扬州炒饭这样的“数字奇观” ,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同样屡见不鲜。长达4小时的“千人古筝合奏” ,30个方队的“千人手风琴演奏”乃至近两万人在同一时间齐跳同一支舞蹈……一场场“人海盛宴”背后透射出当前一些地方浮躁、功利的心态,试图通过一些“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的作品进行商业化炒作,以提升社会关注度,刷新政绩。甚至,许多人简单地将大数字与新创意画等号,认为文艺作品的创新就等同于“数字奇观” “人海战术” ,以及“多、大、奇” ,错误地生产了一批毫无思想价值和技术含量的“产品” 。这些看似惊人的创举,实则都是一些创意乏善可陈的形式盛宴,不仅内容干瘪,而且严重缺乏创新性和超越性,难得一见他们对人类极限挑战后的收获和超越,可以说是缘木求鱼的一场场闹剧。这些所谓的艺术,往往被商业价值和功利心态所捆绑,试图通过猎奇、新鲜、娱乐等因素制造观赏效应,而对于艺术作品应承载的价值意义和文化内涵却毫不重视,一味拘囿于形式上的搞花拳绣腿,在内容上没有什么特色与突破。而且,这些“数字奇观”从本质上讲并没有任何差别,就像工业产品一样可以无限复制和生产,换一种“产品包装” ,还可能衍生出“千人诗歌朗诵”“万人齐写书法”等文艺活动,这些活动除了人数多、场面大之外,难觅对人类智慧和人类生存的巨大突破和实质性超越。一些单位举办这些低劣而无营养的活动,不仅是一种资源的巨大浪费,更无益于中国形象的建设与传播。一些毫无文化价值和内涵的活动能否经得起历史时空的检验?这些内容是推动历史进步,延续时代文化的精品,还是充当群众快餐消费的商品?答案已经一目了然。

  我们不禁回想起那些备受世界人民瞩目的创举。他们很多都是在技术或者内容上无法轻易被复制和超越的,其中内涵着人类超越自我和改造世界的非凡毅力和智慧。例如,摩托罗拉公司的马丁·库珀研究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便携式手机,在吉尼斯世界纪录手册上留下了深深的一笔,这一笔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更不是肤浅的形式走秀,而是依靠强大的科技支撑和人类创造力,才实现了历史的大突破,这项发明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打破了人际交流的空间局限性,将历史车轮向前大推进了一步,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创世之举;世界上打字最快的人,是一名来自捷克共和国的女性,她平均一分钟能够敲击807个键,不仅速度快而且准确无误,超出了正常人能力范围若干倍,这背后不仅有她自身的先天优势,更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她的独特技能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无人能及;热播美剧《权利的游戏》以12项艾美奖打破了《白宫风云》创下的历史纪录,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史上“凭借一季电视剧获艾美奖最多”的作品。环顾当下,批量复制生产的抗日神剧;打着引进国外版权的名义,大量模仿克隆的真人秀节目;目光紧盯票房,抛弃艺术理想和情操,粗制滥造地生产的一部又一部电影“急就章” ……这些被功利和金钱沾染的作品就像表面镀了金的朽木,经不起太长的风吹雨打,最终只会腐朽挥发。

  其实,越是喧嚣浮躁的时代,越需要我们沉淀内心的躁动,用一份淡定和执着,去营造艺术和人生的神圣精神家园。毕竟,文艺界不是工厂和商场。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