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硬科幻”电影:中国观众的“新宠”

2015-12-08 阅读: 来源:新华网 作者:段续 收藏

     “你火星了吗?”成为这段时间中国不少影迷最常见的问候语。“火星”指的是近日大热的电影《火星救援》,这部制作精良、细节缜密的“硬派”科幻电影备受国内观众欢迎。

  所谓“硬科幻”,大致是指基于现有学科进行合理推演,描述技术演进给人类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在中国电影票房突破400亿元的关口,硬科幻电影正在逐步做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形成稳定的观影人群。

  2013年《地心引力》呈现出的地球美景和紧张情节、2014年《星际穿越》中“脑洞大开”却又符合科学猜想的黑洞和多维空间,以及今年《火星救援》带来的幸存者独角戏,同样的档期,同样的题材,好莱坞用不紧不慢的节奏,给中国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观影体验,以及随之而来的科普热潮。

  网络上,对《火星救援》进行缜密分析的帖子随处可见。“专门搜索了相关文章,还大致翻了一遍原著。”影迷肖烁说,“然后又‘二刷’了电影。”

  在中国,像肖烁这样对硬科幻电影表现出兴趣的观众剧增,显示出中国电影市场专业化的细分趋势。他们越来越难满足于电影院内的视觉享受和音效“轰炸”,开始在某一类型电影上“越陷越深”。在一家著名影评网站上,《火星救援》评分高达8.5,达到“神片”标准,“技术分析”类影评“连篇累牍”,甚至引发了激烈辩论。

  在硬科幻领域,一向强势的好莱坞电影地位毋庸置疑,剧本创作、特效制作、明星阵容异常强大,与之相比,起步较晚的中国科幻电影面临巨大挑战。

  事实上在很长时间内,中国科幻电影难以博得观众青睐。“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看的《霹雳贝贝》。”肖烁说。国产科幻电影存在感的缺失在影评网站上可见一斑:“科幻板块里几乎所有讨论都针对国外电影展开。”

  不过中国影人并未轻言放弃,他们在积极探索。《三体》的拍摄,被认为是国产硬科幻电影的标志性事件。此类电影对剧本要求极高,如何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变换为大家易于接受、感受新奇的画面,《三体》承载了太多期望。“至少,我们开始做了,步子越来越快。”编剧郭中说。

  宇宙、星系、飞船以及大量符合规律的合理想象,不仅是对编剧的考验,更对影片制作方形成了巨大成本压力,每一帧画面可能意味着高达百万元的资金成本。“路要一步一步走,观众兴趣培养起来,能倒推国产科幻电影发展。”郭中说。

  中国电影票房正以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飞奔,达到峰值之后,对电影类型的深耕是必然趋势。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观众对硬科幻电影的喜爱,就是这种“深耕”的最初表现。

  “体量大,精品少,中国电影还有很长的工业化道路要走,科幻电影也不例外。”制片人刘嘉说。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