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中宣部等12部门在湖北麻城联合召开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20周年工作座谈会,强调要围绕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把满足需求与提高素质结合起来,把提供服务与教育引导结合起来,着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撑。(12月10日,中国文明网)
随着近年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力度的不断加大,基层的面貌取得了显著的改善。基层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文化硬件水平和软件水平正在逐步实现均等化建设,农村人民的文化权益得到了进一步保障;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的技术应用逐渐推广,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水平得到改善,居民的生活习惯更加闻名健康。简而言之,“三下乡”活动效果卓著。
“三下乡”活动效果显著,但是,要全面助力建成小康社会建设,还任重而道远。尤其是文化下乡,相对来说,是一个软指标。一方面,对于居民文化素质水品的评判标准比较多元,是否满足了群众的需求,很难一言道尽;另一方面,文化下乡的水平不一。而文化又是关乎人民生活水平、关乎居民道德水品的重要建设。
文化下乡,覆盖面要足,数量要足。基层居民的文化水准不一样,对于阅读的需求也不一样。文化下乡,要满足大部分人的需要,就需要在文化品的种类上下功夫。下乡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作品,种类首先要全,才能避免出现居民想要的不出现、不想要的漫天飞的场景。数量上的充沛,是保证基层群众享有文化权益的第一部。
文化下乡,质量要高,针对性要强。不同地区,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和定义是不一样的。有的地区历史文化比较悠久,普遍的教育水平比较高,人们比较喜欢一些纯文学的读物,此时,我们的文化下乡,就要侧重在人们高水平的阅读需求上;有的地区商业化比较发达,人们对于经商知识比较感兴趣,此时,文化下乡就要侧重在“商业”上。总而言之,文化下乡,针对性要强,才会吸引更多群众;同时,质量要高,把好审核关,才会压榨低俗文化的生存空间,让文化良性传播循环。
文化下乡,关系到我们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农村的文化建设,更关系到国家的居民素质水平。文化下乡“量”和“质”都过关,才能补足乡村文化短板,为全面建成小康、提升人民素质水平。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