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用慷慨担当铸就笔墨高峰

2015-12-14 阅读: 来源:东营文明网 作者:金明 收藏

  12月7日中国文明网报道,12月7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挥毫运笔传承文化基因,饱蘸浓墨书写时代风骨,努力攀登书法艺术高峰,推出更多力透纸背、有精气神的经典大作,让书法这一中华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当下,“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书法等文化事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将积极慷慨的担当,当做“铺路石”,铸成令人仰视的笔墨高峰。

  “人”的担当。书法固然需要谋篇布局、疾徐顿挫、提按避让、虚实相间等艺术构思,“心正则笔正”、“书如其人”,书写者个人更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思想境界。德乃立身之本,只有平时养成了崇德向上、天下为公的人格和道德,努力做一个堂堂正正、清清白白、胸怀坦荡的人,养成了浩然之气,具备稳健高尚的道德气质,摆脱物质社会中,人们容易罹患的投机取巧、凭空炒作、急功近利、金钱至上等心浮气躁,“君子之风,为而不争”,笔下才会生出庸俗者难以企及的“艺术大气象”、超凡脱俗的境界。看看书法史上的巨擘人物,多有这种厚重的人格和人文情怀,比如苏东坡率真朴素,敢于直言,“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养成了旷达洒脱的书法风格。还有书法大家颜真卿,为官清正,为人刚直,在唐朝危亡之际,忠于大节而不移,因为道德“至刚至大”,遂成浑厚雄壮的书法风格。——“写端端正正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将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引向新的高度。

  书道的担当。艺术贵在创新,书法也不例外,所以,这些年,在开放思维的引导下,不少书法家也开始学习借鉴西方的艺术技法,学习是好事,如果因为学习,“背离汉字基础,打破中国书法传统布局、固有的尺度”,这就应该引起注意了。书法毕竟源于中国,是中国人精神面貌的微妙的反应,书法创新不能丢了中国的根基、传统的书写之道。不能因为所谓的创新,而陷入哗众取宠、浮光掠影。丢了艺术的根本和灵魂,那即是一种舍本逐末了。坚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多在秦砖汉瓦、简牍帛书中继承传统文化的韵味,在艰苦的临帖背贴中,汲取传统书法的精妙技艺。让传统书法释放出现代化光芒,才是书法的正道和必要的坚守。

  士志于道的公共责任的担当。手法作为一种艺术,虽然不能像小说、音乐一样,发挥立竿见影的“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文化担当,作为精神产品,也有重要的关注苍生、涤荡尘埃、催人向上的社会功能。这就是所谓的“士志于道”:书法家在关注自我精神情怀、市场效应的同时,更要将“为人民服务度,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做重要的发展方向,不因为标新立异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不因为追求视觉刺激而忽略了大众审美需要,更不因为文化利润而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公共责任。“笔墨当随时代”,“文之道,时为大”,时刻用崇高的公共理想、审美追求,给大众带来真善美的精神情操,将仁义至诚浸润到书法作品中,紧跟时代发展需要,融入时代、融入社会,满足公众的审美需要,多写反映改革开放辉煌成果和激励人们向上的现实题材,将人民群众的好恶当做重要的书法创作的方向,“用最具亲和力的书法艺术填补国人的精神生活”,书法家成了当之无愧的“时代的笔手”,才容易铸就高峰。书法史上的名篇,多有这种凛然的担当,而绝非一味地闭门造车,自娱自乐,追求所谓的“清淡的抒怀”。

  总之,我们要将“为民、崇德、尚艺”当做重要的核心价值观,为时代书写,为人民书写,为责任和担当书写,让书法发展获得生生不息的动力,铸就更多的文化高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