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作“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突出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和特殊优势”,以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增强全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对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精确的估量和定位。(12月11日《光明日报》)
现代是传统的延续,传统是现代的精髓和灵魂。如果我们能够懂得这样的逻辑关系,对于文化传承来说,也就应该有着这样的认识。那就是,一方面,文化传承绝对不是一个只有宏观政策负责就能够完善的事情,却是需要一个“全民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不能够摆脱责任;另外一方面,文化传承,对于每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应该如何做?这些细节问题都应该付诸于行动,才能够呈现最终的面貌。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说,文化传承需要且必须走出“局外人”思维,因为在这样的思维之后,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味道,对于文化传承来说,没有任何增益。
要摆脱“局外人”思维,需先认识到每个人在文化传承上的作用。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面对着浩瀚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让其具备着现实的魅力,这绝对不是你我都应该忽视的内容。那么,其中的责任意识,应该具备。那么就是,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有着如此认识。即,文化传承,往往就是每个人都能够大有所为的事情。举例来说,你是一个教师,就能够在教书育人上努力;你是一个护士,就应该在照顾病人上努力;而在这样的努力中,对于工作的兢兢业业,无疑就是传承文化的具体表达,因为在传统文化中就有着这样的对于职业的坚守的内涵。由此可见,你我都不是文化传承上的“局外人”。
另外,摆脱“局外人”的思维,更要你我点滴努力的奉献和付出。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明白这样的哲学道路,那就是道路和前途和关系,一般来说,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既然如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的光明,不能够丢失信心,更需要看到道路的曲折,能够坚定前行的信念。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摆脱“局外人”思维,才能够深入其中,做一个文化传承的“播种者”。也能够在点滴的努力中,不断向着文化传承的目标迈进。
不难发现,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带给我们的启示,一旦你觉得你是个“局外人”,就会漫不经心或者心不在焉;而一旦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参与者,就会顿时生发无限的力量,对于文化传承来说,能够贡献自己的点滴努力,共同营造文化传承的美好环境。可以,“局外人”的思维需要摆脱,更是需要越早摆脱越能够实现最终的效果。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