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大秧歌》:民间视野决定从传奇到史诗的跨越

2015-12-15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文静 收藏

  由郭靖宇执导,杨志刚、杨紫、王奎荣、刘芊含等主演,山东影视传媒、山东影视制作等联合投资拍摄的《大秧歌》在江苏、天津卫视首轮热播后,反响强烈,收视不俗,不仅占据央视索福瑞CSM 50城市省级卫视黄金剧场电视剧榜单鳌头,网络点击量也累计突破11 . 8亿。作为有着“传奇剧王”之称的导演郭靖宇,曾坦率而中肯地评价过“郭氏传奇”成功的原因,“我认真研究过电视剧的属性,我的创作面对普罗大众” 。从《铁梨花》 《红娘子》 《打狗棍》到《勇敢的心》 《大秧歌》 ,一路走来他讲了一个又一个“吸睛”也“吸金”的传奇故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人物,无一例外取得高收视佳绩。无论是身世曲折的铁梨花,还是命运跌宕的红娘子;无论是讲义气有血性的戴天理,还是年少顽劣敢于担当的霍啸林都带着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的意蕴和风采,契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囊括了江湖、宅门、抗日等几种语境,却万变不离其爱国之宗。

  而这一次,他的创作不仅“面对普罗大众” ,更是把人民大众作为主体进行创作,在延续了正确的历史观创作传统和鲜明郭氏传奇剧画风的同时,迈出了从传奇向史诗的重要一步。这关键一步就是从突出一个人,到既写一个人也写一群人;从既写时代和命运里的一个人的精彩,也写传统和文化里的一群人的进步。

  “咱的天呀咱的地,咱的秧歌咱的戏,抢起锄头种庄稼嘞,扛起枪杆打鬼子” 。 《大秧歌》选取了秧歌这一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群众性民间舞蹈作为意象符号,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传承和沉淀的过程中,普通百姓对于生命、生活、幸福、和平的根本而又朴实的认知凝聚起来。民族是重视仪式感的,在地处“没有秧歌不叫年”的胶东,六百多年历史的海阳秧歌不仅仅是群众的喜好和娱乐,已经变成了世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情感寄托。从形式上, 《大秧歌》再现了胶东秧歌靓丽的服饰,隆重的锣鼓唢呐伴奏,交代了海阳秧歌的表演节庆和重要角色“乐大夫” ,也表现了秧歌表演中颤步晃肩、边走边舞的粗犷奔放和风趣。在剧情中,每年正月十三的斗秧歌是虎头湾吴赵两家争夺“出海权”的重要仪式,秧歌结束后还要对追求自由爱情、擅自通婚的两姓男女沉海示众。本来寓意欢庆祥和的秧歌,本来严肃神圣的祭海,此时此刻变成了封建糟粕吞噬人性的帮凶。仪式的大众心理认同造成了更强烈的合理性,大部分人同情怜悯默不作声,具有自由萌芽意识的小部分人质疑、追问、试图改变却四处碰壁,人们在祈祷平安幸福的途中却不停地迷失在痛苦里,这个隐喻是非常出彩的,是具有哲学意味的。

  好的电视剧可以看到历史的深处、挠到生命的痒处、触及思想的痛处,并可以提供一个答案,或者仅仅是一个出路,以此完成电视剧在思想性和通俗性上的完美统一。在这个意义上, 《大秧歌》一方面延续着郭氏传奇的优秀基因(即:历史背景的波澜壮阔,家族恩怨的阴暗神秘,主人公善良执着、坚定乐观的形象) ,描绘了出身卑微的、自幼遭弃的“海猫” ,被“瞎婆婆”养大后以乞讨为生,却坚信做人首先要“讲理” ,多年后他重回家乡,卷入家族恩怨被逼上绝路,并一步步走上革命抗日道路。他的一系列遭遇而后又化险为夷的自身命运和传奇经历仍然是驱动剧情和吸引观众的看点,仍然会有两个以上的女主会爱上这个讲仁义又有些狡黠的男人。在“海猫”将被处死时,吴若云身穿喜袍,赵香月披麻戴孝,为做“海猫”的“未亡人”这一名分争风吃醋争吵不休。

  但是,另一方面, 《大秧歌》没有止步于此,它超越了由一个传奇人物主宰的模式(当然也勇敢地放弃了那种模式极强的通俗性和极具爆发力的故事性) ,而把视野放到寄予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和孕育传奇人物的民族的层面,可以说,决定从传奇到史诗跨越的,不能仅仅是体量的变化、情节的繁复离奇,而更应该有思考的勇气和视野的变化;经历转变和阵痛的也不能仅仅是主人公,主人公背后的人民也不应缺席。

  在“皇权不下县”的山东海阳县这个偏僻的渔村虎头湾镇,不仅孕育了吴赵两个自古争斗、势不两立、通婚就要沉海的封建家族和族长制度,孕育了“海猫”的亲生父母——自愿相爱抵抗族规的吴明义、赵玉梅,还孕育了“七七事变”前山雨欲来的胶东半岛上这些善良淳朴却又闭塞愚昧的虎头湾人。两姓族长吴乾坤、赵洪胜高高在上咄咄逼人,以家族家法之名控制着虎头湾人的生死荣辱。吴若云违反“女性不得扭秧歌”的族规,被吴乾坤

  家法处置;赵香月一腔正义挺身而出为即将沉海的“海猫”披麻收尸,却把老实巴交的父亲气得重病不起,刻薄势力的赵大橹娘因为准儿媳赵香月挺身而出为“海猫”收尸觉得“丢死人了” ,对香月家百般刁难,提出只有让“族长大老爷”主婚才能维持原有婚约;吴乾坤的老婆香草为保吴姓一族所谓的太平,把丫头槐花送给流氓恶霸的保安队长吴江海;吴天旺断章取义错听槐花招认后没有同情的愤慨,只有屈辱的嫌弃…… 《大秧歌》更加重视对群众的整体形象的刻画和思想状况的描绘,既刻画人民大众的朴实坦荡包容乐观,又恰切地展示了他们的“愚”和“迂” 。在围观沉海的人群里,在那一声声“族长大老爷”里,在为求自保陷害“海猫”的集体麻木和静默里, 《大秧歌》把更多的深沉思考留给对社会和历史的反思与求证,颇有鲁迅先生对国民性进行揭露讽刺的况味,体现了创作者强烈的历史担当。

  “郭(靖宇)杨(志刚) ”这对兄弟搭档有着十足的默契,“海猫”这个形象体现着明显的量身定做色彩。因此主人公“海猫”能连续讲十几分钟的大段台词,一些人物对话重复介绍过往剧情,既影响了故事节奏的气脉,也为这部本应更加精彩的剧作注了水。当然,尽管如此,民间文化的融入,平民群像的刻画使《大秧歌》散发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彰显着中国电视剧最有魅力的原创生产力,对动荡不安的时代里民族性以及人的劣根性有了更加勇敢和深刻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 《大秧歌》迈出了郭氏剧作从传奇剧到史诗的关键一步。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