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阅读成为常态且已经发展为当代社会的主流阅读形式,大众阅读也越来越呈现出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化的浅阅读特质。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实用性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速读、粗读、快读、浏览,都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浅阅读”。
数字时代,是一个“浅阅读”盛行的时代。这句话应该能描述很多人的阅读状况。网络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时在线浏览,已取代传统青灯黄卷的经典阅读,心灵激荡的深阅读,越来越退缩成小众的顾影垂怜。世界正在由厚变薄,深阅读的包围圈在渐渐萎缩,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被信息时代阅读的速率打败。个人的知识体系、认知度和价值观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瓦解,各个年龄代际间有不同的知识语境和话语系统,要想抹平这道鸿沟,浅阅读似乎成为唯一可行的实用主义方法。
“浅阅读”时代的到来,恰好顺应了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给人们精神生活上带来的新变化——需要在间断、短暂的时间中迅速获得有效的信息和足够的娱乐资源。但是当浅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我们似乎开始缺少什么。
媒体以更多新形式满足了人们对浅阅读的需求,即所谓“碎片式的语言,拼盘式的内容,以‘知道’代替‘知识’”,从而使得“知道分子”泛滥,“知识分子”缺失。人们看书的耐心越来越差,再好看的书,捧在手里15分钟后就再也看不下去了。人们的关注点回到常识。一方面人们对深入的解构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反智性的“傻瓜精神”在发挥良好的作用,把头疼的事情留给那些更为专业的人士吧,大众领域内只相信阅读的光滑感和跳跃度。
当大众习惯浅阅读,再加上信息时代的便利,使得“舆论广场”上的人们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全面弄清楚,就开始发表言论,长此以往形成了以懒惰、钝化为特点的“浅思维”、“浅分析”。除了知识来源的随意和不可考量,人们凭借表层化的话题交流,也不利于形成深层次的思想共识。
总的来说,浅阅读,解决的只是信息的问题;而深阅读,才能解决精神思考的问题,数字化时代下我们应该的阅读应该在深浅之间——“浅阅读”须要有深思考。“浅阅读”是路径,唯有融入深思考的要素,这种过程才会有积累、有内涵、有品质。
以“深阅读”的思维力、评判力、观察力,提高自己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能力,使得“浅阅读”也能洗净铅华,返朴归真。 即便是阅读数字化的著作,也可以从经典开始。因为经典著作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是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积淀下来的典范之作,其代表了一个时代科学文化的最高水准。“深浅”阅读可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深阅深与浅阅读之间泾渭分明但绝不相生相克,只有分立,没有对立。由“浅”及“深”,逐渐转化。把握“深”与“浅”之平衡。
我们应当明白这样的道理,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被遗弃。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