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名家讲故事》栏目组邀请到了著名艺术表演家六小龄童。“有的演员演了一辈子的戏,我们都没有记住;有的人演了一部戏,却让人记住了一辈子”这是人民群众对他扮演的角色——孙悟空的肯定,“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六小龄童在《西游记》中塑造的既接地气又保留了原著艺术精华的孙悟空,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西游记》的成功源于像六小龄童这样的老一辈艺术家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现代文化作品百花争艳、异彩纷呈,其中不乏文艺精品,但也有很多“败笔”,为世人所诟病。艺术作品不能只要市场而没有底线,一些作品在发挥了它的经济效益之后成为了文化垃圾,究其原因是它的创作者忽视了一部文化作品应有的社会效益。文化创作者在作品诞生之初就应考虑到作品本身的质量,力求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而在二者不能兼顾的时候,应该二者取其一,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
对于观众,引导比迎合更重要,我们反对纯粹为了商业利益的恶搞,文化作品应有自己的“底线”。“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是可怕的,有了文化不去弘扬是可悲的,而有了优秀的文化我们的国人还去践踏的话就是可耻的”。六小龄童的这番话提醒了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摒弃唯票房、收视率马首是瞻的心态,潜下心来打造文艺的精品,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作品。
打造文化精品要立足本土文化,立足本土文化有利于发挥我们自己的优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拥有的独特魅力和深刻价值内涵,和谐理念、重义守信、勤劳、和睦等中华文化精髓,为解决当代世界面临的新老问题提供了新理念新智慧,为各国探索发展道路提供了新思路新启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唯有立足本土文化,才能做好传播文化的纽带。如《西游记》的故事和哲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以此去和外国友人交流,就是对中华文化很好的宣传和弘扬。
打造文化精品要深入群众生活。一部好的文化作品,既能发挥民族精神,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六小龄童用西游记的故事透露出的哲理与男女老少观众交流,他把“八十一难”喻为要经历的困难,把“七十二变”喻为个人的本事,人的一生就是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教育人们要兢兢业业工作,努力克服困难,笑对挫折和磨难。
吴承恩先生用一生的心血创造了一部伟大的作品,玄奘大师历经劫难践行他“宁向西去一步死,不往东归半步生。”的誓言,他们用尽全力去做了一件他们认为值得的事情。当下,要把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融入到文化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就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发挥极大的事业热情,怀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一致自觉维护文化市场的秩序,而促使他们这么做的,唯有心中的那份“值得”。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