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娘》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传奇故事,因其情节曲折奇峭,先后有京剧、秦腔、河北梆子、评剧、川剧等不同剧种的多个版本流传。以往的本子大都偏重剧目的传奇色彩或侧重表现庚娘的“义烈” 。仅就京剧而言,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瑶卿曾相继与贾洪林、金仲仁、荀慧生等名家,数易其稿,仍不达圆满。究其原因,这里蕴含了两个绕不过去的谜团,只有解开了这两个谜团,庚娘才能获得艺术塑造的新生。一个是,这个戏究竟是鬼戏还是人戏?另一个是,复仇之后,团圆结局何以成就?
新近,由李瑞环同志创作改编、王冠丽主演的白派评剧《庚娘》在津首演,这又是一部推陈出新而不逾矩的好戏,自然赢得了满堂的喝彩。编剧将《庚娘》由一出稍显戾气的神鬼戏,化为了一出铤险不出格、饱含人情味的世情戏,将一个传奇中的烈女,还原为知书明理、通达世情的大家闺秀,将混沌不清的奇缘巧合,梳理得富有艺术隐喻而又让观众看得明白。
“善恶有报”是戏曲舞台上的永恒主题,如何拿捏好惩恶的爆发力与扬善的绵韧力之间的张弛收放对于编剧而言是个考验。白派《庚娘》一剧,编剧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驾驭,让观众获得了更为丰富的艺术体验和更为深刻的人生思考。对于恶势力的倾覆,痛快淋漓、一气呵成;对于良善的编织,细密勾缝、绵延铺垫。编剧删繁就简,使得剧情结构均衡、合理,前几场戏紧凑而不失火爆,以“诱伴” 、“堕阱” 、 “刃仇”三场戏呈现阶梯式上升的强烈戏剧冲突,表现非常状况下人物间的激烈矛盾和复杂心态。如“刃仇”一开场,庚娘独坐房中的唱段有二十多句,“想千方谋百计不能两全”“软硬兼施与贼周旋” “装欢喜假亲昵骗贼痴癫”到最后一刻怀揣着“开杀戒雪耻祭天”的必死之心决意只身复仇,表现出一个弱女子在乍逢大变之后,无助无奈与果决刚烈杂糅的复杂心态。
表现“扬善”的几场戏则从容又不潦草,以“获救”“回甦”“议婚”“喜遇”“重圆”等场次,细致描摹了主要人物渐复常态、回归正常生活后的本色。虽然冲突的爆发力趋向舒缓,但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均被一股看不到却时时刻刻牵引着的绵韧之力贯穿起来,如尹员外乐善好施的搭救收留,众乡邻仰慕义烈的倾囊厚葬,守灵人良知未泯的醒悟与施助,耿夫人宽慈仁厚的收养与开导,柔娘恩恩相报的温良与恭让,看似巧合实则必然,这些细节巧合处的“勾缝儿”“叠褶儿” ,使得整出戏既有传奇亦见人情。编剧恰恰站在了历史的高度,将大是大非的黑白分明与大善大爱的丝丝入扣,从容驾驭,将以往剧本中或偏重复仇,或不明因果的大团圆,提炼为两股推动历史前进的平行力,体现出独到的艺术眼光和历史思考的大智慧。
写一出好戏,如同编织一张结构精妙、图案精美的画锦,既需要善恶交锋时的亮点,也需要表现善与善之间交互与升华的纵横交错的饱满底色。这就需要编剧在塑造人物性格、构思人物行动时,逐条细致,丝丝入扣、纵横交错地编织进去。善之经纬是通过其内涵的多样性来呈现的。在白派《庚娘》一剧中,编剧呈现给观众一幅源于生活的“善”的锦图,是结合了戏曲的“法度”又不脱离生活逻辑的艺术化诠释。在剧中,善良是普通人利己利他、力所能及地帮助落难之人,是不勉强、不强迫他人的主观意愿,是见贤思齐、凑份子聊表心意的一份绵薄之力,善良也是即使行为微小失德,但至少不损人利己,知错知耻。这些举手之劳,成人之美,尚德明耻,倡议正能量的善举善念,也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照自己可以做到的。编剧不说教,不刻意拔高,与观众将心比心,用家常话道出了善的真谛。善之板块也是通过彼此的映衬与衬托相映成辉。每一个善良阵营中的力所能及之举,都构成了团圆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最后偶遇在金山寺,似有神明护佑,三人的擦肩而过,被巧妙安排在庚娘默默祈祷之后,害怕错认又不忍错过、渴盼团聚而不敢相信的心理纠结,让相认重圆显得一波三折,结尾处又安排耿夫人看似“出戏”的一番点拨,以“随缘顺便做安排” ,将“小家”的重逢团圆升华为“大家”的团聚延续。剧中所揭示的“善恶到头终有报”借着机缘的串联、聚合,达到了“是巧合是缘分也是天意”的化境。这些看似微小的善,在单独面对貌似强大的恶势力时虽然显得单薄无力,却是善的拼图中不可或缺的单片,它们共同串接、合拼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大善大爱的团圆图景。编剧借此,有力地破除了现实生活中“善不赢人”的迷信,说清了蕴含在天意、因缘、巧合中的必然性,诠释出善缘人为与巧合天意的共同作用。
精深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意蕴,需要依托于精湛的艺术表现,才能达意传神。王冠丽天赋好、学养佳,她的台风稳健端秀、大气凝练,她的演唱温润内敛、含蓄传情,有“潺潺洇润”之感,如第四场的“夜黑天人寂静我好孤单” ,哀而不伤,悲而不戚,人物的分寸感拿捏得很到位,又如“尤庚娘跪佛堂泪流满面”一段唱,似断似续,如泣如诉,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白派唱腔均由王冠丽主持设计,既融入了老白、筱白的唱腔因素,又不失她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王冠丽表演、创作“双肩挑、两胜任” ,这在当今戏曲界,可说是罕见的。她对同行的提携、帮衬,亦体现出一股向善的凝聚力和正能量,这也是整出戏、整个团队呈现出“水涨船高”的重要原因。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