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文艺评论是讲方向、出精品、领风尚的有力抓手。文艺评论既要评文艺思潮、文艺现象,也要评文艺作品。思潮和现象是通过具体作品反映出来的,只有评价作品才能够贴得近、评得准。比如,《文汇报》经常推出一些针对热映影视剧的评论,有自己鲜明的观点,甚至给出尖锐的意见。文章的观点可能是一家之言,但像这样评论具体作品的做法值得提倡。(1月8日中国文明网)
一部文艺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作品本身的艺术内涵,即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能否引发人们的心理共鸣,能否唤起人们心中对真善美的向往,能否让人们在众声喧哗声中,觅得一份内心的宁静和满足。二是作品创造的品牌效应,即经济价值。具体表现在受众的喜欢程度上,市场检验后的成果上,以及赢得的社会反响上。当一部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得到完美的体现,那么,这部文艺作品的真正价值,才能被社会和公众所认可,才能被称作经典,为最多数的人们所铭记不忘。
仅管我们可以从一部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直观地了解这部文艺作品。但是,要想充分领悟文艺作品内在美,挖掘蕴含于文艺作品之中,深层次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明晰文艺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所折射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包括作者的写作意图、艺术修养等方面的信息,仍然需要专业的、有着很高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文艺评论家,进行高屋建瓴的解读,和观点鲜明的具体解析。就像我们国家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如果没有众多红学家的孜孜不倦的解读、评论和鉴赏,《红楼梦》就不可能有如此之久的艺术生命力。
正是因为文艺评论承载着如此之多、之重的,对文艺作品进行权威解读和鉴赏的使命,无论是文艺界的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的文艺消费者,才对那些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评论家,充满敬畏和敬意。因为他们撰写的文艺评论,不仅有文采,而且有深度。能够真正贴近作品、贴近作者、贴近受众、贴近生活,进行精妙而又精准的文艺评论。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也就是有“言”值的文艺评论。这样的文艺评论,对于专业的文艺工作者来说,是一种艺术和修为上的升华,对于普通的文艺消费者来说,不但具有指点迷津的作用,同时也具有艺术再教育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艺评论家的权威解读和鉴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一个国家和民族整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无论是从繁荣我们国家文艺事业的角度,还是从提高文艺工作者创作水平的角度,还是从提升人们艺术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需要出发,抑或是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角度,都要大力倡导贴近作品、贴近作者、贴近受众、贴近生活的文艺评论,让那些既能入木三分,又能深入浅出的文艺评论,成为文艺评论的主流。因为只有让有“言值”的文艺评论成为主流,文艺评论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真正获得永久的艺术生命力。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