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是帽子乱飞,言辞犀利,材料论据却未必立得住;或是简单站队,华词丽句,极尽溢美之能事却内容空空;或是观点无力,批评疲软,洋洋万言但缺乏真知灼见……失序、失当、失标准、失底线,折射出当下文艺批评领域的一些乱象。
日前在京举办的“加强与改进文艺批评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说:“忽视了好作品,吹捧了坏作品,是当下我们文艺批评和理论战线中的一个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文论与批评研究室主任丁国旗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这四个标准,针对的都是当下最严重的问题: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对为谁服务认识不清、缺乏基本的艺术追求与审美内涵等。”
专家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发挥好文艺批评对于文艺事业把方向、领风尚、促繁荣的独特作用,是涉及文艺创作能否健康发展的大课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以电影为例,指出近年来有些电影面对市场的压力,流向了片面强调观赏性。与此同时,市场唯利是图,电影批评者也承担着各种压力,创作与鉴赏因此陷入恶性循环。“文艺批评的关键正在于坚持科学的标准。必须站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高度,把好走极端的单向思维,自觉转化为全面辩证的和谐思维,以正确的文艺批评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让中国作协文艺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雷达颇为苦恼的是,现在的文艺批评界缺乏探讨和论证的氛围。“一个批评者费很大劲写了文章提出观点,但是没人接招了。”他希望,文艺批评界能真正出现畅所欲言、敢于批评、百家争鸣的新气象。
“文艺批评不能做人情的奴隶,不能做权威的陪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认为,长期以来不搞真正的批评,会使大家从心理上对于批评变得难以接受。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靠整个文艺批评界的共同努力,真正产生实际效果。
对于如何进行文艺批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提出,探寻文艺批评标准的美学传统基础,在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的价值尺度中纳入“兴味蕴藉”这样一个本土范畴,具有现实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说:“我国古代的批评家都是作为作者的对话者提出观点,这种知人论世的批评在当下依然有可取之处。”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