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少帅》:情感充沛,直击人心

2016-02-02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文静 收藏

  “不曾想过,未来的某个美丽日落, ”用同一句歌词作为电视剧《少帅》片头曲和片尾曲的开头,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巧妙而冒险的安排,更有意思的是,两首歌曲的名字同为《在此刻》 。“永恒的心在时空穿梭,生死抉择早已由不得我,我挺身,在此刻——”韩磊演唱的片头曲豪迈壮阔、情感激荡;“我远离,你还在我心的深处;我愿意,伤痛也是生命的领悟” ——黄大炜演唱的片尾曲则温柔缱绻、云淡风轻。这首尾相顾的巧妙设计仿佛诠释着少帅张学良传奇一生中最广为人知的耀眼一刻,这一刻,是他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的历史定格;也是他在舞会上与15岁的赵一荻一见钟情的惊鸿一瞥。然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张作霖之子, 21岁就领兵攻打直系军阀的少帅,他的历史、他的传奇一生绝不仅仅是在此一刻,而是有无数个掩映在历史光影和暗处的无数个“这一刻” 。

  这部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小马奔腾等联合出品的年代大剧,以老年张学良的视角对他辉煌而又坎坷的前半生进行了自传体讲述,全景呈现了张学良父子、家族以及奉系军阀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动荡战局中的发展和命运。“张学良”这个因国家历史扬名,却又被历史光环掩映的标签化的形象,在《少帅》里不再仅仅是以“西安事变”和“赵四小姐”两个关键词而存留在大众视野里的扁平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儿子、丈夫和将领,是一个在历史风云鼓荡和旧式家族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另类青年,是一个“只想做历史的顽童” ,却真真切切影响了历史的人。

  随着《少帅》在东方卫视、北京卫视热播过半,开播时并没有井喷的关注度和收视率,反而稳健地一路走高,特别是年轻人扎堆的豆瓣评分,也从开播前的4 . 0分上升到了现在的7 . 8分。曾经执导《走向共和》 《大明王朝1566》等历史剧的张黎,这一次,他带着《少帅》 ,在电视剧“泛娱乐化”的当下,在宫斗、架空、 IP改编霸屏横行的当下,把电视剧的文化标签醒目地贴在娱乐之上,为中国历史正剧的创作树立了标杆。

  一部好的历史剧,需要有一个成熟、温暖的历史观。任何一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都要经历观众的对比想象,何况是张学良这样一个光芒四射、众所周知的主人公,讲历史之所讲而不落其俗,说历史之未说并不曲其史,这是导演张黎的历史观。在史书中,张学良是民族英雄,以一己之刚促成国共合作,业绩彪炳史册;在民间,张学良又留下了赵四小姐等多段花边情史,以及风流、赌博、吸毒等纨绔世家子的恶习。在表现历史和发现历史的博弈中, 《少帅》既不热情歌颂,也不冷眼旁观,表现出了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既向观众解释了张学良的广为人知,也带观众走进了真实历史的深处,用张作霖的话说“知道了自己的‘不知道’ ” 。

  出生于军阀混战年代、幼年丧母的张学良,既是顶着张作霖光环的世家公子,也是军阀与父权双重压抑下的无奈少年。他对父亲既有惧怕、逆反,也有崇敬和敬畏,他因父亲的一句承诺和于凤至结婚,又出于反叛拈花惹草,而谷瑞玉的柔情根本牵绊不了他改良奉军的理想。他少年时感受政局动荡的波诡云谲,青年时统帅三军经受战争洗礼。他的精神导师郭松龄对他进行了关于国家民族担当和个人政治理想的最初启蒙,师徒二人搭档在第一次直奉大战、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屡建奇功,可因与张作霖政见不合反奉给张学良带来深深的伤害,也是促使他政治上成熟的重要一课。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他稳住局势秘不发丧却蜷缩在地上痛苦不已;继任东北保安军总司令后,他坚持“东北易帜” ;全民族抗日的大势之下,他挽狂澜于既倒,发动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 。这饱含着柔情烈火、浪漫和悲凉的每一个时刻,讲述了每一个紧要关头他的承受与担当,构成了张学良高度浓缩的人生历程。在《张学良口述历史》一书中,他曾评价自己:“我的生命从21岁开始,到36岁结束。 ”

  酣畅淋漓地表达感情,不是每一部历史正剧都敢于尝试。而《少帅》把家国情怀里的浪漫和悲凉,形成了极具冲击力的波浪,透过张黎驾轻就熟的“类电影化”镜头,达到了历史正剧最难能可贵的效果——直击人心。第一次直奉大战,张作霖昔日的“把兄弟”推三阻四不想出征,张学良被形势推到风口浪尖,除了替父出征,别无选择。于凤至听说张学良要入关打仗,深知战争惨烈,吉凶未卜,写下了句句泣血的《送学良出征》 :恶卧娇儿啼更漏,清秋冷月白如昼。泪双流,人穷瘦,北望天涯揾红袖。鸳枕上风波骤,漫天惊怕怎受。祈告苍天护佑,征人应如旧。镜头中的于凤至逆光阴影里的侧面特写,只有串串眼泪簌簌迸出,她的贤惠隐忍和深沉内敛的爱让登上南下列车看到这封信的张学良也十分动容。当然, 《少帅》的浪漫绝不仅仅表现在男女的小情小爱中,更加浑厚的浪漫存在于《少帅》浓墨重彩的老帅少帅父子情上。张学良入关出征,父亲张作霖着便装亲自到车站送别,这个在马上打天下的“东北王”当然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此刻,暗橘色的光线投射在张作霖棱角分明的脸上,凝重又充满了慈爱的不舍。他安慰张学良“打仗这个东西也平常,无非就是天底下走来走去” ,告诉他“我打了一卦,吉星高照” 。张学良要走,他又喊儿子蹲在他膝前,絮絮叮嘱“最重要是吃好睡好,这样才脑子机灵”“开战前你拎个手枪在前线转两圈,在你的士兵前转一圈,真正打起来就老实待在司令部里,屁股要坐稳了”“没事睡它一觉” ,一言一语,皆显慈父心肠,最后扬起手挥挥,“滚吧滚吧……”这种父子情的表达,综合了老帅父权的专制、普通父亲的担忧和临危受命安心托付的信赖,令人向往、令人动容,时光静止,停驻在这一刻。甚至于,这样极具中国传统意味的亲情表达丰富了《少帅》的情感层次,把浪漫的定义无限扩展,为整部剧提升了温度。

  有人说李雪健富有张力的表演呈现了一个“受欢迎”的张作霖,一个从一介马匪一步步成为掌握东北三省军政大权的“东北王” ,只有一些草莽英雄的任侠之气和粗糙画风,却没有表现他阴狠、戾气和血腥的点睛之笔,以至于当我们看到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时,竟然只能生出重重的惋惜和不舍,而不是另外一种深沉慨叹和复杂感受。需要指出的是,历史剧不等同于历史,只是在不扭曲历史的前提下对时代、历史、人物的有态度的表达。正如张黎所说,“我们看历史人物,应该看他在历史中的作用,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 ”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