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年画最后的辉煌,目前对小校场年画的研究、保护显得很尴尬。不仅年画存世量十分稀少(仅千幅左右),更使人感到迫切的是,上海至今拿不出一份关于小校场年画店庄和从业人员的传承谱系,自民国开始衰落的上海年画,如今想找到一位传承人可谓天方夜谭了。
“早在民国初年,中国年画已经开始消失,而且它就是在上海消失的。”提起年画,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曾如是说。
上海的年画以小校场年画最为知名。19世纪60年代,不少年画业主和民间艺人为躲避战乱纷纷落户上海,在城南小校场经营年画,形成小校场“年画街”。
在我国先后分两次公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收录有518项非物质遗产,其中木版年画有12项,共12个编号,即一个产地一个编号。我国邮政部门从2003年开始发行“中国木版年画系列邮票”,截至2011年,已经连续9年发行了9套36枚,同时还发行了小全张7枚,小版式8枚,绢质小版张4枚。这两项计划(目录)中都没有上海小校场年画,甚至连后续名单都排不上。
“这不能责怪别人,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对小校场年画都没有进行很好的整理研究。在小校场年画于沪上诞生的大约一个半世纪以来,上海本土在2010年前竟然尚未举办过一次小校场年画专题展览,也从未出版过一本这样的专题画册,以致即使在专业圈中不知年画产地还有上海的也大有人在。去年出版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上海小校场卷》可以说是一项弥补缺憾的文化工程。”该画卷主编、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张伟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中国年画产地众多,素有“四大”(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杨家埠、河北武强)和“四小”(四川绵竹、河南朱仙镇、陕西凤翔、广东佛山)之分。在民间藏家中,个人藏有几百上千幅杨柳青年画不在少数,但藏有几十幅上海小校场年画的屈指可数。张伟估计,上海小校场年画的全部存世量也就1000幅左右,是中国传统木版年画各产地中存世量最少的。
现存的小校场年画绝大多数于1890年至1910年间印刷发行,这是小校场年画发展最迅速的时段,也是中国传统木版年画史上最后一个繁荣阶段。
作为中国年画最后的辉煌,目前对小校场年画的研究、保护显得很尴尬。不仅年画存世量十分稀少,本地也没有研究专著,散篇的研究论文寥寥十余篇。更使人感到迫切的是,在对全国年画普查的工作中,各地已不同程度挖掘出年画传承人,如天津杨柳青年画传承人王学勤、山东杨家埠年画传承人杨洛书、苏州桃花坞年画传承人房志达等,但上海至今拿不出一份关于小校场年画店庄和从业人员的传承谱系,自民国开始衰落的上海年画,如今想找到一位传承人可谓天方夜谭了。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