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让藏戏从广场走向舞台

2016-02-24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鲁文恭 收藏

  2月9日是藏历火猴新年的大年初一。作为藏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藏历新年期间,西藏各地举行了开犁礼、藏戏表演等一系列娱乐活动。而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藏戏演出,有着600多年历史,被称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并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而今,为了适应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与时俱进的藏戏表演艺术家在广场演出的同时,推出了适合在舞台演出的版本。

  对传统藏戏来说,广场就是舞台。广场演出自诞生伊始就以其开放性而带有浓重的民间色彩,演出多为自主自发的自娱自乐,表演人员自由参与,演出不拘形式,没有华丽的服装道具、斑斓的灯光布景,只需要即兴尽情歌唱,抒发内在情感。从广场走到舞台,受到演出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必然要求藏戏的演出形式和内容作出相应调整。

  藏戏的民间性和大众性、较广的覆盖面和较大的影响力,使得其在留存风土民俗、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有便利条件和积极作用。因此,改编传统藏戏既要尊重传统,也要照顾到如今观众的欣赏要求。藏戏《诺桑王子》要演一个星期,《白玛文巴》完整呈现的话则需要3天……如何把演出时长达几天的传统藏戏压缩在两个小时左右,使其搬上舞台而不失其本真?这是藏戏走上舞台最大的挑战。

  舞台演出更具有观赏性,这就需要对原有演出素材进行裁剪,对其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的表达等进行改编和提炼,使其语言富有张力、情节编排紧凑,把人物的性格、情感等外在表现突出、夸张,更富有舞台感染力。借助舞美、灯光、音效等科技手段,舞台表现力也会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是,改编之后的藏戏还是藏戏,民族服饰、情节主干、传统唱腔等基本要素是不能变的。

  藏戏不仅有助于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而且是了解藏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窗口。它不仅激发了人们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兴趣,也提升了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自主意识。把传统广场藏戏搬上舞台,白天或者晚上都可以演出,自然就会有更多的受众,激发更多的人关注藏戏,关注民族传统文化。这有助于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也是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探寻新的途径。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