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小镇青年”:中国电影的噱头还是看头?

2016-03-03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成 收藏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小镇青年、粉丝文化,无论是在网络文化领域,还是在文学、音乐、电影、游戏、电视剧、综艺等文艺门类当中,都有着不能忽视的价值和意义。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小镇青年和粉丝文化为表征的新的现象、新的生态,开始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其生产、传播和消费形态,与世纪之交的大众文化格局相比,已发生显著变化;小镇青年和粉丝文化已不仅仅是过去一般意义的亚文化形态,也不仅仅局限在大众文化领域,它们对于主流文化已产生蝴蝶效应般的深刻影响,甚至成为理解这个时代的关键词。

  然而,现有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范式,尚不足以把握当下仍在演进中的鲜活现实,这种新的现实对于当前的学界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主办的第五十七期青年文艺论坛以小镇青年、粉丝文化——当下文化消费中的焦点问题为议题,以小镇青年、粉丝文化为中心,力图深入到当下中国文化消费的脉络和肌理当中,对这些具有枢纽意义的概念进行初步概括和总结,进而探索中国当代文艺未来走向的有效路径。

  “小镇青年”这一概念的流传肇始于2013年郭敬明导演的两部《小时代》 ,郭敬明以小镇青年自诩,与此同时,知名文化学者张颐武等也在多个不同的场合宣讲小镇青年作为文化产业消费群体崛起的影响和意义。到了2015年,中国电影年度票房440亿元,观影人次达12 . 6亿人次,银幕数达31627块银幕,小镇青年的概念也随之被炒热。一些影片如《何以笙箫默》等,在这些影片的主创看来,只要能让小镇青年满意就是成功。因此,不管是从文化的生产角度,还是消费角度,辨析、辨明“小镇青年”这一概念都变得至关重要,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孙佳山看来,“小镇青年”指的是分布在三四线城市包括广大县级城市在内的青年观影群体,这个群体的基本特征明显有别于一二线城市中人数有限但年龄段多样化的电影观众。

  小镇青年的突然涌现有其历史原因。孙佳山说:“随着商业地产向三四线城市尤其是广大县级城市的渗透和下沉,中国电影的影院数量、银幕数量持续增长;在线购票俨然已成为中国观众消费电影的第一入口,购票便捷尤其是普遍实行的票价补贴进一步降低了电影消费门槛。而这二者共同为小镇青年成长为中国电影新的观众、新的增量提供了先决条件。 ”

  对四十岁以上的人来说,当年约两毛钱一张的电影票能让《少林寺》等影片的票房过亿元,可以说,小镇观影,并非新鲜事物, 1979年的中国居然可以创造出293亿观影人次的纪录。“在票房继续高歌猛进的2015年,尽管12亿人次相比上一年度有着50 %左右的惊人增幅,但与1979年相比,仍然是个零头。 ”孙佳山说, 2015年,国内单银幕的产出达到了139万元,实现了11 %的同比增长,达到近五年最高,但电影并不是新生消费,“小镇青年”实际上是一种噱头,而现在的票房结构,不过是将小镇青年吸纳到既有的产业结构中,通过放大渠道、增加市场规模、阶段性放亮红利的产物,即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尚未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电影的内在品质。

  既然“小镇青年”只是电影渠道城镇化的文饰性表述,或许,其意义是否在于电影创作和文化消费意义的指向性表达和定位呢?这两年最卖座的几部电影,像《捉妖记》 《港囧》的口碑有褒有贬,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表示,作为“小镇青年”的重要研究者的张颐武,曾指出《捉妖记》 《港囧》分别体现了小镇青年的一种庸常心态,这种庸常心态是在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并以2010年为节点,且势头良好,庸常心态——城市化——经济发展三者的节奏是比较吻合的,由此导致了电影生产者、媒体合力打造出了一个“小镇青年”的概念,然而近两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在这样的趋势下,小镇青年的庸常心态还能不能保持下去?

  一叶知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家喜欢奶油小生,但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大家的口味又转向了新青年的阳刚形象,到崔健和顽主的形象,再到当下男性角色是偏女性化,柔媚示人。祝东力表示,当下最火的小生形象体现了粉丝受众对正能量的诉求和唯美主义表达,通过回顾国产电影中的男性角色,或许可以体察由“小镇青年”四个字体现的审美嬗变,电影生产、电影消费、批评话语之间的断裂,如作为当下最红的小生之一鹿晗的微博单条评论曾过亿次,其参演的某电影的发布会,粉丝花3万元购买入场证,但是其参演的电影《重返二十岁》 《我是证人》的票房却止步于3 . 8亿元和2 . 1亿元,由票房来看,当前区域发展不均衡和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审美差异仍然是巨大的。重看“小镇青年”这一概念,或许涵盖了电影工业对渠道下探的展望,对上至一线城市、下至经济概念上的小镇青年的全员覆盖,对小镇青年审美诉求的满足,更体现为一种动态,由此看,中国电影仍在前行的路上。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