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评书借助新媒体成长壮大

2016-03-07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杨俊生 收藏

  评书艺术作为传统的口头表演艺术,自上个世纪以来,就一直经历着与广播、电视、网络等不断发展的新型传播媒介的融合发展。在这种发展过程中,评书既借助新媒介得以成长壮大,又在融合的过程中失去了一些“原生态”要素。

  “平地抠饼,对面拿贼”

  评书艺术又称说书、讲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瞽人诵诗,唐宋时期又以“说话”“俗讲”等艺术形式为代表,不过当时的说书与现代意义上的评书差别很大,可以看作是现代评书、相声、鼓曲等多种曲艺形式的雏形。到了明朝,说书艺术迎来了一个辉煌时期,明末著名说书艺人柳敬亭的出现更是标志着说书艺术的成熟。

  撂地演出和茶馆演出是评书表演传统的原生态模式。无论是撂地演出还是在茶馆里表演,评书表演者都是与观众面对面,要有“平地抠饼,对面拿贼”的真本事。过去,艺人撂地卖艺叫“平地饼”,但要从一块平地上抠出一个饼来并非易事,它要求艺人有精湛的技艺;对面拿贼,也是讲手里要有真本事、硬家伙,才能真刀真枪对着干。因为在这种近距离的表演中,表演者的一举一动都在观众的视线中。他们在讲述故事时会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道具(扇子、手绢、醒木)等多种手段与观众进行交流,同时还要根据现场观众的反馈决定下一步如何讲述。

  观众的反馈是影响评书表演的重要因素,和很多舞台表演艺术一样,观众反响热烈就会增强演员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下面的表演也会更加顺利;反之,观众没有反应甚至喝倒彩、离场,就会令表演难以为继。

  万人空巷背后的缺失

  然而,无论是撂地演出还是在茶馆演出,评书的受众都是有限的,而且影响力也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评书与新型传播媒介的融合势在必行。

  1937年,评书艺术首次在广播电台中播出。当时,北平电台实验推出了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连阔如播讲的《东汉演义》。这一节目的播出一时引得“千家万户听评书,净街净巷连阔如”,社会反响强烈。之后,众多评书艺人纷纷携自己的得意作品参与到广播中来,比如王杰魁的《包公案》、袁杰英的《施公案》等。新中国成立后,广播作为重要的宣传工具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广播评书也迎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1979年,由刘兰芳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被17个省的63家省、市电台播放,形成了“万人空巷听兰芳”的热潮。

  借助广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评书的受众群体开始遍及全国,影响力也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可以说没有广播,就没有评书当时的辉煌成就。然而,也应看到,在与广播的融合中,评书艺术除声音外的表演技巧,如表情、动作、道具模拟等均无法呈现给听众,而这些手段在评书表演中是不可或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金少山曾这样夸赞评书名家品正三:“我演敬德、单雄信得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