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热度两月有余的第88届奥斯卡奖日前落下帷幕,所有悬念一一揭开。最佳影片奖由《聚焦》获得,最佳导演奖则由《荒野猎人》的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摘得,最佳女主角奖归属于《房间》主演布丽·拉尔森,而获得最佳男女配角的分别是《间谍之桥》中的马克·里朗斯和《丹麦女孩》中的艾丽西亚·维坎德,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拿到了六项技术奖,成为本届奥斯卡奖获奖最多的电影,其余各大奖项也都名花有主。值得一提的是,持续20多年的奥斯卡奖最大悬念——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终于凭借《荒野猎人》摘得最佳男主角奖。
在好莱坞电影形式主义盛行的今天,大场面的特效电影始终是商业电影主流,能否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为观众呈现视觉盛宴,成为好莱坞各大影片公司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传统电影表达的文化理念、思想深度和艺术特性也就成了好莱坞电影无法兼得的部分。然而,好莱坞的优势在于既可以使各路英雄充斥大银幕,也可以在观众对英雄审美疲劳之后,制作出“逗比”英雄电影《银河护卫队》 、反英雄电影《死侍》 ,而且依然受到观众的欢迎。形式主义英雄电影的盛行还带来了另一个影响,即明星越来越边缘化、演员的演技越来越不重要,甚至任何演员都可以戴上面具扮演英雄。这似乎会对现代电影工业的结构造成非常重大的影响,以至于《经济学人》杂志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获奖后,高呼好莱坞靠明星撑起票房的时代已经过去,从此就是“大片造英雄”的后巨星时代。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电影科学技术奖项,奥斯卡奖强调电影的真实性、艺术性,且历来对特效不感冒。然而,在特效英雄电影泛滥、文艺片式微的形势下,近年来的奥斯卡奖也越来越陷入片源不足的尴尬境地;特别是实行几年的最佳影片“提名数量不高于10部”的“新政” ,使得奥斯卡奖提名开始有了滥竽充数的争议。虽然评奖委员会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试图将提名影片数量重新减少到5部,但今年尚未能实施。
与此同时,奥斯卡奖自身也越来越陷入争议之中,即广为流传的“老白男奥斯卡” 。奥斯卡奖评审来自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下属17个机构的6000多位成员。2012年的一项报告指出,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94 %的成员是白人,超过77 %的成员是男性,平均年龄63岁。而且,奥斯卡奖的评委是终身制,想要有所改变极其艰难。这样的评审组织构成使得奥斯卡评审委员会人员构成单一,形成了稳定的取向—— “盎格鲁·撒克逊审美”加“美式政治正确”成为基本价值理念,传统、保守则成为基本的评审口味。这一方面使得奥斯卡奖提名中反映的种族问题越来越严重——近两年被提名最佳男女主角、配角的均为白人。以至于此番颁奖典礼上,担任主持人的黑人喜剧演员克里斯·洛克,开场便用了10多分钟以批判、嘲讽和自嘲的方式对奥斯卡的偏见进行开解。当然,他也非常理性地提出希望黑人演员能够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评审委员会对于影片价值观的要求极高,对于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追求更是近乎偏执,这使得有些电影公司不得不为获奖而量身定制影片,因此也有着“奥斯卡命题作文”一说。
即便如此,奥斯卡奖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影坛盛事。虽然,它不能改变好莱坞式英雄大片的盛行,也不能对电影市场直接进行干预,但作为美国电影工业的风向标,奥斯卡奖对电影工业的发展和观众的审美仍旧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每年年底奥斯卡奖提名之前,高票房和高曝光率的好莱坞特效主题电影便会主动停止喧嚣,具有一定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则日渐成为世界各大媒体议论的焦点。这种坚守和导向作用正是奥斯卡的最大价值,这从本届评奖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斩获最佳影片奖的《聚焦》 ,故事源自《波士顿环球报》中的一篇新闻报道。影片以美国神职人员奸污和猥亵儿童的丑闻为背景,讲述了几位记者为了找出事件真相历经艰难的过程。新闻人探寻神职人员性侵儿童丑闻的故事看上去很抢眼,但影片采用传统的类型片叙事方式,并未强调斗争精神,也没有歌颂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冷静、理性地呈现了一群平凡的新闻人坚持信念、不妥协地追求客观真相的过程,而且更为难得的是,创作者既没有批判,也没有明确的倾向性。虽然在故事悬念和节奏把握上略显不足,但仍然是体现奥斯卡偏好、十分难得的好莱坞主旋律电影。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是本届奥斯卡奖的最大话题——五度“冲奥”的他,更分别凭借《飞行家》 《血钻》和《华尔街之狼》三度入围最佳男主角大奖,可惜均未获奖。此次,他终于凭借在《荒野猎人》中忘我的表演首次获得最佳男主角奖——也终于不再是那个让全球影迷心疼的得不到糖果的“小李子” 。布丽·拉尔森在影片《房间》中扎实的演技和极富感染力的情感表现,使得她击败凯特·布兰切特、夏洛特·兰普林、西尔莎·罗南等热门人选,以年度黑马之势拿下最佳女主角奖。这两个重要奖项的归属也体现了奥斯卡奖评审委员会对演员表演深度的追求。
第88届奥斯卡奖终于尘埃落定。对于中国观众来讲,颁奖典礼终归是一场电影工业的娱乐秀;而对于好莱坞而言,能够平衡商业和艺术的奥斯卡奖,依旧是其定盘的星。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