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聚焦》日前在第88届奥斯卡上“爆冷”拿下最佳影片奖,这部讲述报纸记者勇于追寻真相的电影也让人惊呼今年奥斯卡过起了“记者节”。为何它能战胜《荒野猎人》《大空头》等片?好莱坞有不少新闻题材影片,塑造的记者却是形形色色,并不都如《聚焦》一样能获得业界认可,也有影片不乏一些狗血桥段,新闻电影如何拍好?京华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影评人,看看他们怎么说。
群戏强劲主题具有社会意义
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以《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报道小组收集证据,调查报告波士顿地区一系列神父性侵儿童案件的过程为故事主线,由托马斯·麦卡锡执导,迈克尔·基顿、马克·鲁法洛、瑞秋·麦克亚当斯、斯坦利·图齐等主演。
影评人云飞扬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表示,《聚焦》的“爆冷”其实在意料之中,“《荒野猎人》导演、摄影、男主得奖概率大一些,但影片本身比不上《聚焦》和《大空头》。《聚焦》主题对于教会的欺世性事件进行了揭示,很有社会意义。”在他看来,《聚焦》得奖优势还在于影片善于控制节奏和情绪,完全不煽情,消除了戏剧化冲突,“它就是让观众身临其境看新闻人怎样工作,而不是改成商业片、有很多巧合。而且它没有只盯着个案,而立刻去引爆,撬动了更多案件。《聚焦》作为群戏,主演都演得很好,无论是新来的主编,还是资历浅的记者,他们都在生活中模仿原型,演技也得到原型人物的肯定。”
在影评人暗夜骑士看来,近几年很少有《聚焦》这样宏大的新闻题材影片,奥斯卡评委把最佳影片奖颁给《聚焦》很有勇气,“因为天主教是美国主体信仰,对他们非常重要,影片揭露的东西会对信仰产生动摇,所以颁奖季前哨战很多风向标奖项都给了《荒野猎人》或者《大空头》,但最终《聚焦》在不利形势下逆转。”
娱评人、媒体人柏小莲则认为,《聚焦》的胜出不全因为它的题材,“它首先是一部符合电影审美的优秀作品,编剧严谨务实,而且没有像其他很多行业题材那样,赋予传媒业的神力,就是一群比较坚韧的普通人,听从职业和良心的召唤聚在一起,认真而持久地完成了一件事。”在柏小莲看来,《聚焦》的迷人之处在于那些记者在走街串巷四处打听询问的那些移动镜头,“这种枯燥繁复而没有什么进展的展示,才是我熟悉的媒体生活。”
同题材中它更具重要性
除了《聚焦》,2015年还有另外一部表现新闻工作者经历的影片上映,这部同样力图揭示被隐藏起来的隐秘故事的《真相》,却没有《聚焦》这样好的口碑。
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玛丽·梅普斯是新闻节目《60分钟》制作人,她和节目主持人以乔治·W·布什的上司JerryKillian中校1973年所作的备忘录为依据,指称布什在德州空军基地服役时得到了优待,而此时美国总统选举已经迫在眉睫,最终事实证明梅普斯所得到的材料却是伪造的,玛丽·梅普斯被开除。
暗夜骑士认为《聚焦》最成功之处在于片子不是跌宕起伏,基调很冷静,更有真实性,而《真相》整个推理过程太复杂了,美术、立意、拍摄手法都略逊一筹,“包括他们找小布什服役时的漏洞,这个过程太复杂。《聚焦》在影评网站是高分,但《真相》只是及格以上。双方关注内容不一样,《聚焦》关注更为重要的东西,很多人因此受到伤害,关注的东西未来还会发生;而《真相》关注的是已经过去的事情。奥斯卡最佳影片不一定给艺术水准最高的,而会给最‘重要’的电影,能够给整个社会带来一些改变和影响的东西,这也是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
柏小莲也表示,《真相》在剧本上也比较弱,“这类题材拍得好不好得看制作团队是不是很熟悉媒体生活,有没有媒体体验,能不能体察人性”。
主角并非都是“好记者”
虽然新闻题材影片比较“小众”,但好莱坞不乏众多此类影片,塑造的记者形象也是形形色色。一类记者形象是正面形象,秉持新闻理想和专业主义,锲而不舍为调查事实真相百折不挠,比如《总统班底》中因为揭露“水门事件”一战成名的伍德沃德与伯恩斯坦,《哈里逊之花》中穿梭前南斯拉夫内战的枪林弹雨中的战地摄影记者格里普们;《毒家新闻》中独立调查当地大毒枭,最终被杀害的爱尔兰女记者维罗妮卡,《晚安,好运》中美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上的开创者之一莫洛等。
还有一类影片塑造的却是比较反面形象的记者,或缺乏职业素养比如《真相》,或不择手段,弃道德底线于不顾的,比如《死亡直播》中的记者罗迪,在眼睛里暗藏摄影机,骗取女主角信任后,偷拍并直播其死亡倒计时,还有《萨尔瓦多》中的波尔,想以独家新闻挣大钱的希望,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等等。
著名影评人周黎明在影评集《你的,大大的坏》中表示,“好莱坞对于新闻业并没有歧视,相反,它骨子里很敬重记者”。几乎所有的影片里,违反职业道德(更别说犯法)的记者都得到了相应的惩罚,而那些表面上令人反感、实际上坚持原则的记者,自然是善有善报,如拯救了无辜者、获得了普利策奖等。
真实比戏剧冲突更重要
影评人暗夜骑士表示,好莱坞新闻题材影片有一类是比较商业化的揭露题材影片,“这种中间设置了很多不真实的、夸大的桥段,降低了故事的真实性。但《聚焦》这一类的,就是没有太多起伏的,剧情也谈不上多‘精彩’,但更受欢迎的肯定是《聚焦》这类的写实的电影。像《真相》就落脚到主演凯特·布兰切特去了,夸大了个人的作用有多么了不起,《聚焦》没有夸大某个人物,就是呈现事件本身”。
云飞扬表示,新闻题材拍电影比拍电视更难以呈现,“美剧像《新闻编辑室》就比较受欢迎,但电影印象中《电视台风云》在上世纪70年代拿过很多奖获得过关注。因为普通人对新闻没太多兴趣。”
自身也是媒体人的柏小莲称对于媒体相关题材的影视剧作品都会看一看,比较喜欢《电视台风云》《如何众叛亲离》和美剧《流言》,“《电视台风云》很有讽刺意味,美国上世纪70年代电视行业的疯狂无序与蓬勃并在,里面神经质的女记者、制片人角色非常令人激动。《流言》是讲娱乐行业内部的,八卦杂志和狗仔队超乎寻常的敬业疯狂,有点值得尊敬”。
记者形象过于单一没有时代性
相对国外众多的新闻影片,国内银幕荧屏上的记者形象还过于单一,2006年的影片《阿司匹林》中梅婷饰演一位黑白颠倒的娱乐记者,评价尚可,但影片《搜索》塑造的记者形象却引来一片吐槽。柏小莲表示:“主要是国内影视剧作品中记者形象太不丰富了。国内时尚类的题材相对安全,但展示得很浅薄,比如穿名牌服饰,但办公场所也虚假得要死。《搜索》就更可怕,简直是电视新闻记者的负面教科书。总之他们并没有勇气正视这个行业里的深层问题,而那部《流言》就很血淋淋。《聚焦》里记者的日常工作展示,国内同题材影视剧里也没什么耐心去刻画,仿佛记者编辑都该是恋爱高手,纠缠感情,然后顺便工作一下。”
暗夜骑士也表示,国内这种题材很少,影视作品中的记者形象往往和现实脱节,而像《搜索》这样的影片讲的事件也很过时了,不是什么轰动的新闻事件,“《搜索》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不具备时代性”。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