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保罗·德里森与他的分屏叙事

2016-03-15 阅读: 来源:|4 作者:刘书亮 收藏

  一直以来,荷兰籍动画导演保罗·德里森都以充满启发性的短片创作而著称,他是国际动画史上一位非常有分量的大师。美国动画导演吉姆·希尔兹这样评价德里森:“保罗具有优秀的掌握时间点的才能,那是你无法传授的知识。他知道影片的角色要在什么时候掉落鞋子。对于能够在画中显现诸多不同风格的动画创作者来说,保罗更创造出我不曾拥有过的成果,所以我真有点嫉妒他。”

  德里森青年时的求学专业是平面设计,毕业后曾从事广告业,但他深受动画艺术的吸引。加拿大动画大师乔治·丹宁看到了德里森在动画上的潜能,邀请他参加《黄色潜水艇》的创作。对于德里森来说,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1972年,丹宁还帮助他成为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一员。

  德里森风格多变,但总体上说,放松的线条造型、不停抖动的画面、流畅却略显奇特的动作都是他作品的共同点。德里森也擅长动画中的声音设计,在声音方面有很多思考。但德里森更加钟情的则是动态影像中一类特殊的手法:分屏叙事。这当然并非只在德里森的作品中出现过,即使是在像《24小时》这样的实拍影片中也有分屏的情况出现。但德里森在动画的分屏方面可以说有非常深刻的探索;在不同的作品中,他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实践分屏叙事的手段。《陆地、海洋与天空》《四季末世》《看见冰山的男孩》等都是实践这一手法的重要作品。

  在《陆地、海洋与天空》中,德里森将整个画面分成了左中右三块,分别描绘不同的角色:卧室里的男人,一只乌鸦,还有一条船。但实际上随着叙事的过程,我们能发现三块画面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下雨时雨水浇到乌鸦,就变成了黑色的雨,这雨落在右侧画面里的海上,让海水都变黑了,甚至让左侧画面里卧室外的天都黑了……在这部影片的结尾,三块画面形成一个完整画面。那条船成了卧室里男人在浴缸里的玩具,鸟飞起来后更是成了一只蚊子,被泡澡的男人一巴掌拍死,令人不得不佩服德里森的视觉想象力。

  《看见冰山的男孩》的分屏有着全然不同的作用。在这部长约八分半钟的动画短片中,画面一直是左右平均一分为二的。故事以一个小男孩为主角,左侧是他的现实生活,右侧则是他的精神世界,包括日常的想象以及睡梦中的情景——男孩时常在内心中想象着冒险,有时候也会出现很多恐怖的画面:坐在教室里听课时,望着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老师,男孩心里想的却是他自己被绑在昏暗的墙角,被恶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恶人向他掷来飞刀,天棚上一只大蜘蛛掉下来……当然,总有一些什么东西会把孩子的疯狂想象拉回现实,譬如突然响起的下课铃声。这时候,左右两部分画面则呈现同样的内容。

  影片的后半段,男孩跟着家人坐船出去旅行。这是对泰坦尼克撞冰山沉没的故事的又一个改编版本。夜里,男孩一个人望着远方,看见远处的一座冰山离自己越来越近。他急忙跑进船去告诉正在跳舞狂欢的大人们,可大人们以为这只不过是男孩自己闲来无事又在“开脑洞”罢了,所以丝毫没有引起注意。于是,在动画分屏的左半部分中,我们看到船沉没了。而作为在水下可能已经昏迷了的孩子的想象,右半部分又一次呈现了他每天睡醒起床的那个房间。然而,房间里的一切都静止了,而且很安静,以往每天早上都丁零零响的闹钟竟然不响了,总为他拉开窗帘的大人站在窗口一动不动,房间的门无法打开……男孩无奈之下只好回到自己的小床上,盖上被子慢慢睡去。这时候,整个房间变形、缩小——隐喻着孩子的头脑意识正在渐渐变弱。最终,右侧的画面以一段变形形式与左侧变成了同样的画面:海上、冰山、水中又冒起了一个泡泡。船沉了,男孩死了,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