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大先生”的皮袍下不该只有“小”

2016-04-11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余劲言 收藏

  看完话剧《大先生》,老实说,很失望。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是,剧中的“大先生”鲁迅,我实在不知道他“大”在哪里。他的世故、多疑、刻薄等等,这些性格化的东西我固然没有看到;他的思想,他的睿智和犀利,他对国民劣根性的解剖,他在黑暗世界里荷戟独行的身影,他的孤愤、绝望和虚妄的、荒诞的存在感,我更没有看到。我更多看到的,是一场波普式的晒卖和狂欢,一个浮夸堆砌的话语展示,唯独没有“大”。

  “当来自天堂的两个使者快要把鲁迅和他的影子分开的时候,他心中最牵挂的那些人陆续与他相会,陷入对话和争执……”看到编剧的构思表述时,我心说,多好。是的,以这样的方式把戏集中到鲁迅临终弥留之际,借以展示他“灵台无计逃神矢”的丰富内心、“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呐喊与抗争,本是一出布局很好的戏。我甚至隐隐看到了话剧《哥本哈根》里海森堡与波尔、玛格丽特三人对话和思想交锋的质感和气场。而且,剧中的人偶设计,把世相百态类型化、人格化,也丰富了舞台调度和想象留白。

  但是,我还是失望了。全剧用了大量的篇幅,借用或化用鲁迅的原文,表达一种对光明自由的渴盼、对黑暗世界的痛恨与抗争,表达鲁迅自身的厌世、彷徨和大无畏的牺牲。这些划定的范畴,看起来的确像是鲁迅的,不少台词也充满了激情和诗意。然而,当演员用一种几乎是圆熟的、流淌的、澎湃的方式,把它们倾泻到剧场里、舞台上,一切顿时变了味道。思想变成了一堆哗众取宠的词汇,而鲁迅则成了冲击票房的好莱坞明星。

  说好的鲁迅在哪里?不要说鲁迅已被神化、被遮蔽太多,而这才是还原鲁迅或鲁迅精神的本来面目。最起码的一点是,鲁迅的言论、观点、思想都有现实针砭、有历史背景,沉淀着深重的民族苦痛。他看似奇崛险怪的文字,那停顿、转折和翻白眼似的语气,无不饱含着一个历经人生惨痛和社会险恶的世故老人在铁屋子里的孤愤。他的苦痛、彷徨,他的外冷内热,不是招招手带来的云彩,他明显带着某种于旧世界里的荒诞、绝望,却又以燃烧自己的方式继续荷戟独行。我不相信,弥留之际的鲁迅,会不无自豪地、略显标榜地消费自己的一生。我想,他也许会不堪回首,会遗憾,会继续抗争,但绝不会炫耀那些他所争取的,比如自由,比如打倒权威。甚至,他还会犹豫,怀疑那些原本同路的热血青年会背叛,会用别人的血去染红帽顶。这些荒诞的苦痛,才是鲁迅思想的真相。在演员的表演里,我完全看不到这些,看不到思想磨砺出血的过程。我看到的是不假思索、毫不吝惜的挥霍,一种茫然的激情,有的地方甚至给人带来不无轻慢的印象。

  “我喜欢世间所有催人短命的东西。”看到这句台词,你会想到什么?会想到孤郁的神情、无奈的苦笑,可演员的台词就像真的喜欢一样,热情而爽朗。而且,整台戏的台词几乎都走了这个路线,这给人一种很解构的印象。比如,“你的血,到底要流到什么时候啊?”“我无法安慰你的皱纹和眼泪,但是我能深深地减轻你身上的一点点冷。”都给我一种看周星驰排《雷雨》的感觉。但事实是,五四时期鲁迅与胡适的争论,和他经历“三·一八”惨案、发起自由运动大同盟时的情境,绝不可能是一样的。更重要的是,鲁迅之为思想家,并不是他有像康德、黑格尔那样的思想体系,而是他完全化身为匕,其思想亦很难跟他的人生遭际或中国的国民命运分离。不理解这一点,浮光掠影地吞吐鲁迅惯用的词汇,只会徒有其表,陷入到鲁迅生前所拒斥的那一面,踩着他的身躯去消费他。

  我没有想到,舞台呈现会渐渐地走成了波普风格。刚看到鲁迅躺在病榻上,画面很冷静,若能继续走下去,不言很出彩,或许还不至于走偏。而且,人偶的设计确实很好。可越看下去,就越觉得不对头。那些与鲁迅对话的人物,其所谓对话构成的冲突首先就难言成立,而且他们几乎都是模糊的、面目不清的。这就使得全剧几乎成了鲁迅一个人的宣讲,没错,就是宣讲。他的性格部分,也是通过所谓的体检、由大夫说出来的:“眼球轻微白翳,视力模糊看不远,腿部肌肉萎缩,不适合集体行军,遗忘功能丧失,爱记仇,心脏太大,血流太急,爱争吵……”当环境和性格都沉沦为概念,剩下的就是名曰“思想”的那些词汇——奴隶、自由、爱、流血、燃烧。这些被剥离了原有背景的词汇与舞台上象征权威的塑像、方言腔调的人偶表演形成互文,除了浅表的政治媚俗,我已看不到鲁迅。

  好吧,你当然也可以说并非要塑造鲁迅的形象,但恕我直言,他的思想我也没有看到。大先生之为“大”,在其思想所蕴藉的热情、所遭遇的荒诞、所承受的苦痛、所担当的大无畏牺牲,是“铁屋中的呐喊”而非空洞的狂欢。无此,皮袍下只有“小”。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