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打架”青春电影书写的是谁的青春记忆

2016-04-12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楚卿 收藏

  【事件】不少观众反映,青春电影《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从头打到尾”

  【观点】这类电影中所谓的青春记忆,其实是青春影像记忆,并非源于生活的真实写照

  “青春绝对不只是打架和恋爱,还有诗和远方。 ”这是一则媒体报道对近期上映的青春电影《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的一句提醒。这部电影给不少观众留下的印象,是“从头打到尾” ,有人质疑:“难道兄弟情只能靠打架巩固? ”“恕我见识浅,我上大学时真没见过这样的打架。 ”主题曲《横冲直撞》和海报上四个男生扛着球棒满脸伤痕的样子,更加深了影片的暴力色彩。

  打架到底是不是青春记忆的一部分?这部电影是围绕高晓松上世纪90年代初所作同名歌曲IP开发的作品,不如就从这首歌说起。这是为数不多的记录男生校园生活的一首歌,歌词中诸如“分给我烟抽的兄弟”“你总是猜不对我手里的硬币”“你刻在墙上的字依然清晰”等细节令人难忘,它勾画的青春沉默而迷茫,充满困惑与思索,并没有给予“打架”任何描述,至少说明,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校园来说,“打架”并不是能够代表“青春”的、值得记忆的内容。

  时代变了,“打架”代替“思索”成为正青春着的90后、 00后校园生活的“主旋律”了吗?每个人只要看一看身边的年轻人,就完全可以得出否定的答案。今天的校园生活远比上世纪末多元复杂,但学子们身上的生存压力也更重,他们大多数过着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与书籍、考试为伴的日子,笔者这样概括,并不是要否认一些青春电影中反映的“堕胎”“打架”等个别不良现象的事实存在,而恰恰是想借此发问,这类电影表现的是谁的青春?

  日本动漫《灌篮高手》中,多次出现男主人公与不良少年打架的情景;改编自日本漫画的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中,女主人公曾饱受校园暴力的折磨。这些作品尽管并没有把“青春”直接等同于“打架” ,甚至如《灌篮高手》等作品,主题相当健康向上,但是“打架”作为青春题材影视剧中的流行元素,为年轻观众所喜闻乐见,创作者把“打架”当成“青春”的代表性事件的误区却根源于此。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中所谓的青春记忆,其实是青春影像记忆,并非源于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忽略了我国的校园生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电影表现的不是大多数人的青春,而是类型化、商业化的“青春”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类作品给观众提供的观影体验,和武侠、玄幻、穿越等以奇观取胜的非现实作品并无不同。

  什么是青春?或许一时难以回答。但什么是影视作品应该表现的青春,却明白无误。呈现于其中的青春记忆应该被精心选择和提炼,脱去青春片的类型外衣,它应该像一切有责任心的作品一样,以青春的视角参与现实,表现年轻人的生活、成长、思索和努力,它应该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中每个人的青春,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青春。而从《致青春》的“堕胎” 、 《小时代》的“物欲” ,到《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的“打架” ,青春影视作品的创作者对青春的认知一直过于狭隘,不是草率地借鉴日本动漫、港台偶像剧中舶来的青春,就是囿于符号化的人物设定、烂熟的桥段无法自拔,描绘一幅中国的、二十一世纪初的青春图景真的那么难么?

  我们不得不回看那首同名歌曲,歌词中这样写道:“你说每当你回头看夕阳红,每当你又听到晚钟,从前的点点滴滴会涌起,在你来不及难过的心里” 。“点点滴滴来不及难过”是一个中国的60后,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回首青春时的心理体验,它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独一无二,它告诉后来的创作者,青春先是每个人的,然后才是一个群体的,要唤起群体记忆,先要回归个体经验。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青春电影对青春表述的偏差,是其与传统表达方式、表达内容完全脱节导致的。不同时代的人的青春记忆、对青春的定义、提及青春时的内心感受肯定不同,但“青春”在每一种民族文化笼罩下所象征的精神内涵,是不可以随意更改替换的,对于创作者来说,确定这种精神内涵,找到一脉相承的独属于中国青春电影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是当务之急。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