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历史题材正成为网络文学热点地带

2016-04-18 阅读: 来源:文学报 作者:何晶 收藏

  4月7日,浙江作家蒋胜男长篇小说《芈月传》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据悉,《芈月传》小说目前已经销售140万册,签署了多项海外版权输出协议,不久前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2015年度优秀原创网络文学作品”。

  在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崎嵘看来,《芈月传》提供了一个可供研究的范本,“从《芈月传》 的创作经验中能够寻找到网络文学的特质和规律,概括出具有经验性的要素,并由此延伸来引导建立起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网络文学发展至今,也有了自身的一条脉络,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认为,当下的网络文学正在跟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进行一个奇妙的结合,“历史正在成为网络文学甚至是主流文学创作里重要的题材地带,我们必须承认在中国,不但历史题材成为热点,而且它的创作方法、构思设计、叙述方法都有很多的花样”。

  中国读者历来对历史小说有亲近感,《人民文学》 主编施战军表示,“这种亲近感,导致我们当代的很多文学创作和古典小说的叙述方式非常相像,《芈月传》是中国传统历史演义小说在今天和网络元素的结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当做网络小说,而应该更多的将其当做传统小说”。传统小说的核是什么?施战军解释:“中国传统小说的核,就是仁义礼智信,没有这些,读者不会喜欢,《芈月传》 是传统小说的‘君子小人’模式,阴谋与爱情,权利与仁义是它的内核,讲男性之间的强力之争和女性之间的长袖善舞。”

  《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认为,《芈月传》是一部女性成长小说,融合了现代女性的成长,“它以女性的视角结构一个女性的世界,重新在这个世界里掌握男性世界的规则”。在评论家白烨看来,以女性视角写作历史正是 《芈月传》 的独特所在,“从女性的角度演绎了先秦时期的历史转折和演变,是典型的以细小的切口反映大历史、大转折、大动荡的文学作品样式,在个人与历史的相互关系中写出了历史的偶然与必然性”。《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认为 《芈月传》 的女性历史具有正能量,“她没有把精力都花在摧毁、扭曲、泯灭上,而注重挖掘女性本身蕴藏的正能量,让一切晒在阳光之下,以自己的能力走出人生的困境”。也正是在这点上,他认为电视剧的改编是不成功的,“电视剧将女性的成功放在男性身上”。

  《甄嬛传》《花千骨》《盗墓笔记》《琅琊榜》等一系列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获得高收视率,IP产业链已经形成,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亟需健全。正如评论家雷达所说,“在整个中国文学总格局中这成了一种特别重要的现象,网络文学的审美经验是以前不一定有过的,怎么去评价它们,它们和主流文学的关系怎么样,依然还是很大的问题”。他认为,网络文学满足的是当代青年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芈月身上体现的平等意识、自由意识、对自身的解放,都是战胜了一个个敌人、从最卑贱的地位成长起来的,现在有一个词叫代入感,在读者看小说的同时把自己的经历代入进去了”。他分析网络文学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好看,第二个是爽快,第三个要有现代的浪漫抒情性,使你感觉到不可能发生的发生了。”

  在中国作家网副主编马季看来,《芈月传》 的文本对当下网络文学的整个发展有一个特殊的意义,那就是网络文学面临着升级的问题。“当下网络文学的生态现在看起来很丰富,各种类型层出不穷,各种写法异彩纷呈,但其实缺少了一个内在的力量,网络文学现场杂乱浮躁,需要好作品来倡导网络文学好的写作路径。”他认为《芈月传》 能够成为一个样本,因为它“非常严肃”,“对网络文学的诟病就是过度的游戏,而且是颠覆式的游戏,但没有内在的东西,游戏和颠覆就是一种泡沫”。

  但这种“严肃”与以往历史小说不同,《芈月传》带着网络的因子,“做大量的历史研究分析、对人物的描摹刻画都达到了传统文学要求的标准,但在形态上是网络的样式,它是以是否符合读者阅读需求定位的,而不是考虑它是否是一个历史小说”。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季进一步探究:“网络时代我们怎么为历史小说去定位?关于历史小说概念的解释,是不是要出现一些变化?”雷达提醒,对网络文学的评价,应该放到它客观的应该放到的位置上,“缩小它,看不到它的活力是不对的,夸大它,也是不对的”。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浙江省网络作协、浙江文艺出版社与阅文集团联合主办。浙江作协党组书记臧军、浙江作协党组副书记曹启文出席会议,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郑重、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院肖惊鸿以及方宏进、俞虹、庄庸、夏烈、乌兰其木格等参与研讨。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