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国产青春片:拒绝同质化青春别“失焦”

2016-04-27 阅读: 来源:文汇报 作者:钱好 收藏

  根据畅销书《谁的青春不迷茫》改编的同名影片于上周五上映后,3天就票房破亿元。作为该片制片人、原著作者,刘同日前亮相复旦大学。面对一堆质疑的“狠话”:“青春片都是一样的,互相抄袭!你们是为了骗钱吗?”他承认,这些声音其实道出的是近年来国产青春片的集体尴尬。

  在看到《谁的青春不迷茫》电影海报上一男一女两个光头学生后,一位朋友就信心满满地说:“肯定又是绝症。女生要化疗,男生为了安慰她,自己也剃了光头。”的确,把故事说成事故是不少青春题材的惯用手段。结果看完电影,他的预测落了空。许多人的种种“套路”预测都落了空。没有一线“小鲜肉”主演,没有堕胎、留学、绝症,没有富二代,也没有多年后的同学会或是初恋的婚宴,放在一众奇崛狗血的青春电影之中,这部作品“正常”得有些“不正常”。

  从2013年4月的 《致青春》 到今天,国产电影的一股“青春热”已满3年。由最初的票房神话引发的一窝蜂模仿,到如今一批同类电影的连连失利,这个电影类型也到了逐渐沉淀、反思的时候。有不少人说青春片已然“泛滥”,但观众对青春片的需求真正被满足了吗?还是过多同质化、远离正常青春生活的“套路”,再也掀不起少男少女的心中涟漪?“我们应该多开发青春片新的走向,和新的角度。”导演姚婷婷用她的这部新片 《谁的青春不迷茫》,给出了一种诠释。

  在车棚偶遇撞倒一排自行车的尴尬,在灯下帮抄作业的嘟囔,在电风扇前吹干头发、偷瞟对方的心动,这些甜蜜又不曾宣诸于口的青涩情愫,还是会像 《情书》 中的白色窗帘一样撩动我们小鹿乱撞的内心。但在若隐若现的爱情之外,男女主角的互动带出的是“成长”这个更大的校园话题。女班长林天骄不容有失的人生,由省三好学生、高考加分、考上名牌大学这些环环相扣的目标拼凑而成,她看不起成绩差的学生、没有高学历的修车铺老板,却会为了不失误而在考试中作弊。而天天逃学的差生高翔却相信,上大学不是唯一的目的和出路,他用做航模、简易滑翔伞的行动实践着自己“想飞”的梦想。两个人的摩擦,代表的是两种教育观、人生观的碰撞,而最终他们彼此理解,走出了各自的迷茫。正是这些平凡的校园日常、具体的成长烦恼,构成了 《谁的青春不迷茫》清新真实的青春底色。

  那么,青春片真的已经多到泛滥了吗? 导演张一白认为:没有,大众对青春片的需求还远未得到满足。只是,同质化的题材剧情垄断了青春的银幕,也怪不得观众感到审美疲劳。

  近年来的青春电影,从 《匆匆那年》 《同桌的你》 《左耳》,再到郭敬明的 《小时代》 系列,那些戏剧化的套路一次次在大银幕上走马灯似重现,却也一点点地让青春片“失焦”。那些影片对准的是被金钱、生死阻隔的爱情,是翻来覆去的怀旧标签,是华服和美颜,却唯独不是贴近年轻人的真正青春。

  真实的青春有那么多维度和色彩,青春片自然也应该有多元丰富的面相———有《毕业生》的颓唐和辛辣,有《爱在日出降临时》的文艺和浪漫,有《三傻大闹宝莱坞》的荒诞趣味,也有《少年时代》的细琐庸常。刘同说,他心目中最理想的青春电影是《跳出我天地》,讲的是一个10岁的英国男孩,为了跳芭蕾,不顾父母反对,默默努力的励志故事。“在国内拍10岁少年的青春片,会有人看吗?”虽然不知道答案,但无疑应该有更多这样的尝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