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靠生活支撑创作

2016-04-29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清风 收藏

  近几年采访舞台艺术创作,参加最多的场合是各式各样的专家研讨会。开始时囿于知识有限,多会仔细记录每位专家的每一句发言,方便会后研读取经。可后来发现情况不对:这个月A市排戏,专家来了;下个月B市排戏,专家又来了。反反复复都是同一拨专家,说的都是大同小异的意见。有人戏言:“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玩笑之外需要想,尚需打磨的作品到底前景如何?令人担忧。

  其实这里说的是个老生常谈的命题:文艺为了谁?这在《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早有定论:“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可当今部分地区包括舞台艺术在内的文艺创作,或多或少出现了跑偏的情况。一部戏动辄投资数百万元,买剧本、邀名导、请大腕,忙得不亦乐乎。让人揪心的还在于,从立项到排演再到加工修改直至最终成形,鲜有广大普通观众的声音。文艺创作似乎变成文艺界自导自演、自娱自乐、自媒自炫的工作。无关普罗大众,台下的看戏人没有发言权,何谈以人民为中心?

  有人说,从技术层面讲,广泛吸收群众意见“工程量大”,不现实。这着实有“推诿责任”之嫌疑。放眼看,全国很多地方的县,每年光送戏下乡就有数百场次。这难道不是检验新出炉作品的最好舞台吗?

  如今的戏曲下乡,基层院团拿出的作品均为传统戏。这情有可原,从受众来说,台下占大多数的观众均为上岁数的老人,他们看过老戏,觉得经典,所以愿意去看。可这是否就说明他们不接受新戏?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只能说明我们创作的文艺作品不接地气,不具备基层生存条件。也应看到,一些院团执迷于拿奖、拿大奖,舞台作品极尽奢华之能事,仅道具就能装两卡车。这样的戏,确实不适合在基层演,而且其存在的意义也值得商榷。

  出精品的舞台永远在人民中间。短小、精悍的舞台作品绝非登不上大雅之堂,问题还是出在创作导向上。人民的文艺不需要贪大求洋,只要台下有发自真心的掌声,只要作品倡导正能量,这场演出便是成功的。为人民而生、引领时代风尚的文艺,其创作过程不是不着边际的“海市蜃楼”,也需要有点精准度。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