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不毒舌,不名流?

2016-04-29 阅读: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贵平 收藏

  前不久看一档选新人节目,一名早已过了歌唱高峰期的女评委,刚听成都女孩说句:“感冒了,可能影响试唱”,便挥手骂道:那就不用唱了,滚吧!

  另一舞蹈秀现场,一位油头粉面的小哥没待女孩跳上一分钟,就故作幽默地“蛰”人——“你是不是小时候补钙补多了?”女孩回了句不好意思,他则继续逼问你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你跟谁不好意思……大有不把参赛者逼到墙角不罢休之势。至于一些电视求职节目上,跷着二郎腿的评委集体奚落求职者的场面,更是司空见惯。

  前不久,演员陈道明坐不住了。在北京卫视面对几位年轻评委煞有介事地批评山西农村孩子表演的稷山高台花鼓“缺乏焦点、千篇一律”,他忍无可忍当场指出——你们太缺乏常识了,群体性节目就是讲究表演仪仗与队列,它的总体要求就是整齐划一、和谐之美,这正是高台花鼓的特色与亮点。无论什么节目都体现个性,行吗?

  我知道,毒舌们的犀利苛刻也许言不由衷,也有一些电视制作班子恨不得在后台搅起千层浪,挑唆、鼓动,唯恐节目缺乏争吵干仗,没有收视率;我也知道,难免有一些选秀者存在侥幸心理,有时故意露怯、示弱或以“抱病上场”,编写狗血亲情段子来求得“另类胜出”的可能;我更知道,毒舌不是国人专利,美国偶像评委西蒙·考威尔就经常把参赛选手骂得狗血喷头,比如这样的表述——“你发明了一种折磨人的新手段”、“你不唱它的时候,它是首好歌”等等,言辞尖刻句句灼心。但是,身为评委,你是应有的“火眼金睛”,还是缺乏发掘新人、力推新人的起码善意,别以为观众看不出来。作为更早踏入演艺圈,更明白捧杀与骂杀同样毁人的前辈,真的有必要严苛到与参选新人势不两立,甚至“用嘴巴堵死出口,让新人无路可走吗”?

  似乎一夜之间,娱乐圈这明星那名家,都变得需要靠口舌之“毒”作为扬名之本。会骂人的被赞“有真性情”,会讽刺挖苦选手的被视为“标新立异”,能跟着导演意图制造话题和对立面、甚至让蒙在鼓里的其他嘉宾黑脸走人的,更被称为“撩架高手”。逮着机会“毒”上几招,出场亮相和吸金机会,都会大增。

  宽容是人类最高尚的美德之一,也是最基础的一种美德。艺术界没有例外。璀璨星空,不见宽度与广度,怎能接纳最小的光亮?艺术赛场,评委判断和点评、打分的依据,如若只是一己小情绪、小个性,甚至动不动甩出“看不惯”“看不上”“我烦”等难上台面的说辞来代替“艺术标准”,那么,这些高台上的评委又高明在何处,无私在何处,客观公平在何处?

  平民选拔是民间新人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不必翻出当年那些伯乐贴着家当都要托举有希望的新角儿的佳话,就算当下评委们没有意愿承担启蒙、识才的义务,也别对身怀艺术理想的嫩稚选手不留一点包容、尊重之心。毕竟,这是大众的秀场,不是毒舌满嘴跑火车的地方。毒舌们嘴皮子痛快之时,也许正是那些试图亲近艺术的新人心灰意冷、对口吐脏词的明星“粉转黑”之时。当他们带着“滚”之类的恶词走出赛场时,胸中不平之负能量,大大增加了二度传播的可能性……

  你们满可以继续张嘴吐“舌”,荧屏前的观众指戳的,则是“德行”二字。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