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评丁亚平《中国电影历史图志(1896-2015)》

2016-05-16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史力竹 收藏

  由丁亚平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电影历史图志(1896-2015)》(全两卷),回溯了电影进入中国的百年发展历程,以全新的角度重新检视中国电影,多维度、全方位地呈现中国电影走过的百年历程。

  《中国电影历史图志》以时间为线索,分为八个章节:光影渐显、怒放与共生、裂变与重构、国家面影、另类与单一、新电影美学的构建、徘徊与转型、从作品到产品。全书120万字,收录有图片2000余幅,重点对230余个图像素材进行重点释读,涉及剧照、海报、广告、杂志封面、明星照片、社会老照片等多个方面。与以往的电影史书不同,本书未单纯地采用线性梳理方式重顾电影百年进程,而是以“按图索骥”的方式力求还原电影史上鲜有人关注的历史史实,将重点聚焦散佚不可见或现存不多的静态图片,作为管窥、分析原始影片以及影片相关联系统的重要依据。本书编者丁亚平此前曾著有《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中国当代电影史》、《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史1945-1949》、《电影的踪迹》、《老电影时代》等著作,大多以白描的手法,客观、简明扼要阐述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基本规律,论述电影发展不同阶段的基本情况。在《中国电影历史图志》一书写作中,编著者更重视将电影的存在和时代、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努力使电影史作为历史、文化想象之一种,挖掘电影史学背后的现代文化精髓。

  电影史的书写离不开翔实的史料,但电影史的写作不是单纯的史料的堆砌,不断拓展和挖掘新的史料是研究电影史学者身上所负之重任,提高史料的真实性和丰富性成为电影史写作的重中之重。电影史学家李少白曾说:“研究历史,史料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所谓的‘言凭据’,这是电影史研究最初层次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层次,只有这项工作做好了,我们才能从众多的庞杂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历史材料中整理出历史的真实面貌处理史料,还需要‘进行鉴别,确定它是符合历史实在的,还是不符合或不甚符合乃至是违背历史实在的,然后才能把它作为论证历史联系的可靠的史料依据’。”由李少白、邢祖文、程季华共同编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以其史料翔实著称,这本书既是一本史学著作,又可以称之为是一本工具书,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通过史料来感受中国电影历史的发展轨迹。《中国电影历史图志》亦下了功夫,在史料方面的翔实自不必说,除此之外,本书在对原始资料的挖掘和呈现上显示出独有的细致与精妙。全书中既有早期报纸、杂志中的一手资料做有力证据,也有近年来已经成熟的史论分析加以佐证。正是古今史料的相辅相成,使得全书在力图还原历史真相的同时实现了今人与前人的一次跨越时间、空间的交流。

  电影史的讲述内容呈过去式,其讲述语汇却是现在时的。美国电影史学家埃里斯说:如果说,对电影唯一准确的描述就是对其过去的总括(它的历史的全部),那么预测电影的未来趋向,则必须根据电影历史的真知。优秀的电影史著作不是通过详细的史料对历史进行以时间为线索的总结,亦不是简单的重述、归纳、总结,本书有这种自觉意识,丁亚平追求的“是可能包含着具有一定未来因素的电影史的新观念”。

  电影史学是电影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电影史学是电影学的一部分,同时又是历史学的电影方面。近年来,中国电影史学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也有进一步发展。尊重历史不仅是对前人的尊重,更是对当下发展的一种助力。中国电影史研究从20世纪初开始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中国电影史的研究者不断尝试,不断更新,不断自我反省,取得了许多优秀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电影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了更为清晰的把握和了解,同时也为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不断发展赋予了更多严谨、精密的历史学精神。《中国电影历史图志》继续推进了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进程。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