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忠英核雕艺术馆开馆
吴罗织造技艺市级传承人李海龙在车间掌机织罗
“太湖礼物”参展第四届中国苏州文创会
吴中区位于苏州南城、太湖之滨,是历史上吴文化主要发祥之地,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尤以传统工艺最具代表性,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里是近代苏作苏工的发源地之一,是核雕、玉雕、石刻、刺绣等传统工艺的集聚地,在江苏乃至全国相关领域有着重要地位。5000多年前,吴地先民就能制作精美的陶器、玉器;隋唐和宋元时期,刺绣、缂丝、制扇、苏裱等行业已形成专业化生产和集市化贸易;明清时期,涌现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鼻祖蒯祥、苏绣艺术家沈寿等一批民间工艺大师,将吴中民间工艺水平推向鼎盛,大批工艺美术精品蜚声海内外。
吴中区的工艺门类齐全,大师名人云集,是苏州市、江苏省乃至全国工艺门类较齐的地区之一,仅雕刻一项就有近10个门类。“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除雕刻外,还有传统的苏州刺绣、苏州缂丝、明式家具乃至仿青铜制作、苏作红木小件、藤器编织等一应俱全。
近年来,吴中区顺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趋势,按照“政府主导、加大投入、统筹规划、分类保护、积极探索”的思路,扎实做好苏作苏工等传统技艺类项目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如:“巧夺天工——光福雕刻艺术展”亮相国家大剧院;澄泥石雕《人生三忆》、核雕《二十四孝》、玉雕《象尊》、砖雕《移动砖雕门楼》等摘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科学规划,构建保护机制
苏作工艺品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作技艺都是吴中的宝贵财富,吴中区坚持把苏作苏工等传统技艺作为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打造“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的重要抓手,强化科学规划,构建有效的非遗传承保护机制,研究制定工艺美术行业振兴计划,大力扶持工艺美术发展。
吴中区在非遗保护传承与促进工艺美术发展上高度重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在多方指导下,出台了《关于建立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评审考核领导小组和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的通知》、《关于印发〈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资助办法〉的通知》,建立了领导小组和专家库,开展工艺美术类项目收集、评审、咨询和指导工作,通过专题讲座、现场讲解、集中授课等形式,为传播保护新知识、新理念营造了良好氛围。多层次规划,制定实施了光福核雕、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国家级、省级传统技艺项目的保护规划,阐述未来十年项目的主要保护方向和传承目标,并将分批开展市级、区级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法保护和科学保护。多渠道投入,设立区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个人给予非遗保护补助奖励,有效调动了各方面参与传统技艺保护传承的积极性。
吴中区光福镇是中国工艺美术之乡、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因核雕、玉雕、红木雕和佛雕这四大雕刻工艺而闻名。光福雕刻兴起于宋元时期,至明清已初具规模,工艺技艺已相当成熟。改革开放后,在当地政府积极组织引导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光福四大雕刻得到了迅猛发展,家庭作坊式的雕刻户如雨后春笋般剧增,并形成了以迂里村、府巷村、邓尉村、东崦湖社区为中心的玉雕片区,以福利村、邓尉村、香雪村为中心的红木雕片区,以东崦湖社区、邓尉村、冲山村、府巷村为中心的核雕片区,以冲山村为中心的佛雕片区。此外,还拥有光福工艺街、冲山佛像雕刻工艺街、光福红木雕刻展示交易区三大相对独立和集中的交易市场,以及集创意设计、加工制作、展销品鉴、产学教研、旅游购物等为一体的高端平台——中国工艺文化城。除了四大雕刻,光福镇还拥有刺绣、缂丝、吴罗等工艺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1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7个、市级1个、区级7个。
突出特色,实施分类保护
非遗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在具体的保护方式要求上不尽相同。吴中区针对苏作苏工等非遗传统技艺的不同特征、生存状态、传播途径进行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进一步完善以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抢救性保护等方式构成的科学分类保护体系。
注重区域性保护。当下城镇化推进中,传统技艺传承面临挑战。对此,吴中区突破传统思路,注重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按照“区域性保护”的方法,认真做好对苏作及其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的综合保护。如舟山核雕村,2012年启动实施了舟山核雕村提升改造工程,对光福核雕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如今舟山核雕村是中国最大的核雕品生产基地,有“核雕之乡”之美称,并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加强生产性保护。适当合理的创新有利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近年来,吴中区将适合生产性保护的传统技艺,如冲山佛雕、迂里玉雕等传统技艺,结合产业发展加以保护,有助于市场运作、统一规范、整合资源、形成规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目前,冲山村有400多人从事佛像雕刻,是国内少有的规模型佛雕制作基地;迂里玉雕为3000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突出抢救性保护。传统手工技艺从大工业生产时期开始不可避免地衰退,以至于近年来许多手工技艺面临失传。为保护和传承这些逐渐淡出日常生活的苏作瑰宝,吴中区积极尝试制定濒危性项目名录,列出如缂丝、藤编、太湖木船制作等亟待抢救的非遗项目,启动数字化记录工程,运用视频音像等方式,抢救性地记录濒危项目及传承人所掌握的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影像。
坚守创新,实现活态传承
非遗技艺,作为一种与人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最宝贵的就是活态传承。吴中区不断加大力度保护培养非遗传承人,让非遗传承焕发生命力。
以传承人为核心,以持续传承为重点,保护从事传统技艺的老艺人和传承链。通过传承人命名、奖励经费等形式,提高传统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调动其自觉保护和开展传承活动的意识。目前吴中区共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118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4人、省级传承人8人。同时,进一步拓宽传承领域,将技艺传承与校园教育、职业教育紧密结合,为传统技艺培养后备人才。如光福核雕、香山古建等被编入小学教材;开办香山职业培训学校,培养新生力量;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和吴中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馆合作,联袂培育苏绣新人;2015年,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开班,60名核雕艺人参加培训,有力地推动了传统技艺的薪火相传。
技艺保护传承是核心,而传承的根本在于载体的建设。近年来,吴中区陆续形成了一批集技艺保护、传承、展示于一体的载体,建立了姚建萍刺绣艺术馆、香山工坊等保护示范基地;形成了以胥口书画市场、香山舟山核雕村、光福玉器一条街、呈辉工艺文化城为代表的苏作工艺品集聚区;相继成立了吴罗制作技艺展示中心、宋水官核雕工作室、马慧娟缂丝工作室、蔡金兴澄泥石刻工作室等一大批名人大师工作室。
吴中工艺惊艳亮相江苏园博会
4月18日至5月18日期间,“苏作天工 雅趣吴中——吴中非遗传承人展演”亮相第九届江苏省园博会,展现苏作之美。本次活动展出了核雕、红木雕刻、玉雕、吴罗、仿古铜器、苏绣、澄泥石刻7个项目共10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作品70余件,呈现出苏作技艺的细腻与典雅。
国家级非遗光福核雕。光福核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有着造型活泼、立体感强、线条清晰流畅、人物有神、风格细腻、整体精巧的特点,集中反映了苏州工艺雕刻“精、细、雅”的神奇魅力,是中国微雕的杰出代表。
省级非遗苏州玉雕。“苏邦”玉工和玉器声名远播,饮誉四海。苏作玉雕因材施艺,讲究琢工,以小件为主,多为瓶炉、人物、花卉、鸟兽,玲珑剔透,飘逸俊俏。光福目前是苏州玉雕加工的最大市场,仿古件、明清件、人物、走兽、山水、器皿,从艺人员各专其艺,各精其类,或剔地阳纹,或浅刻阴纹,在切割、雕磨、抛光、过蜡、包装等各工序中具有很精湛的技艺。
省级非遗吴罗织造技艺。“吴罗五文采,蜀锦双鸳鸯”。吴罗织造技艺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吴地的一种古老的丝绸织造技艺,距今已经有6000多年的历史。吴罗织物由合股丝以经纬绞合的方式织成,历代被视为丝绸珍品,但由于其织造难度大、制作成本高,亟待保护抢救。
国家级非遗苏绣。苏州刺绣发源于苏州吴县一带。苏州女子性情柔和,心灵手巧,擅长慢针细活。历史上被称为“绣圣”的沈寿以及近代的顾文霞都是吴中木渎人氏。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彰显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