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反映当代青年奋斗和生活的《欢乐颂》掀起了我国电视剧又一波收视热潮。该剧制作考究,内容和情节精雕细刻,观众纷纷认为此剧是国产电视剧又一部良心之作。
笔者注意到,如果说去年热播的《花千骨》证明具有丰富互联网基因的IP改编蕴藏着极大市场价值,那么这种价值在今年被进一步激活。不过,尽管制作量、播出量和收视人群均居世界前列,中国电视剧产业却长期在题材重复撞车、制作较为粗糙的诟病中徘徊。日前,笔者从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布的《中国电视剧产业调查报告2015》中获悉,近一年以来,国产电视剧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出现明显“异动”。
据统计,去年国产电视剧无论部数还是集数均创下3年来新低,在部数方面同比下降16%。“量”在减少的同时,“质”却在显著提高,尤其是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国产电视剧的竞争力明显增强。
高品质好故事成主流
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喋喋不休的婆媳争吵、手撕鬼子式的抗战神剧……曾经一度是国产剧的主要内容,饱受观众和业界批评,“品质”二字似乎成为国产电视剧目前最大的痛点。
然而,从去年开始,一股由《花千骨》掀起的收视狂潮将国产剧拉升到一个新阶段:电视台播出收视率第一,网络播放量200亿人次,创下多项历史新纪录,甚至连该剧的同名手游单日流水也突破2亿元。由于《花千骨》的出现,去年国产电视剧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爆款”。紧接着,《伪装者》、《琅琊榜》、《芈月传》等轮番接力,无论台、网皆创下优异的收视表现。
据艾漫数据调查显示,去年最受关注的电视剧人物排行榜里,《花千骨》的男主角“白子画”名冠榜首,观众们热捧这一角色的原因是“超凡脱俗”。该剧制片人唐丽君表示,过去一提到影视作品打造的偶像,往往容易流于演员帅气靓丽、服装道具精美的表象,但如今已升级为人物性格的塑造、价值观的传递。
可见,国产电视剧的“品质”已有很大改进。影视文艺创作正从故事情节的曲折快速提升到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和构建,市场和口碑日趋获得统一。
互联网巨头力挺国产剧
随着网络制作不断向生产环节延伸,视频网站制作的热情与传统电视剧制作公司日趋形成呼应,超级网剧成为国产电视剧的新亮点。
“国产剧的品质确实得到大幅度提升,但离参与国际主流市场竞争还有较大差距,今年会成为‘填空’提档的关键一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制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MBA实践导师马中骏认为,“付费收看”将会成为国产电视剧快速升级提质的助推器。
去年下半年,爱奇艺、腾讯等相继在电视剧领域进行了付费尝试,其中《盗墓笔记》、《华胥引》均吸引了超过百万的新增会员,也让人看到了付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推动付费收看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国产剧制作品质的提升。好品质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加入付费大军。”马中骏认为,由于政策监管和市场需求两方面对作品品质均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国产剧制作行业加速洗牌,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坊式公司将逐渐消失,而集团化有实力的公司将成为市场主角。同时,随着几大互联网巨头和影视龙头企业纷纷加速布局网络剧市场的步伐,也在直接提升着这一行业的品质标准。
盈利模式催生中国“质”造
《琅琊榜》在韩国播出余热未尽,另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抗倭英雄戚继光》也迎来了海外抢购潮,韩国、泰国、柬埔寨等已抢先购得该剧版权。在海外市场对中国电视剧的刚性需求连续上涨的背景下,历史剧作为优势明显的产品类型,未来如何寻求更具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成为业界探讨的新课题。
以往的神话武侠、古装剧一直在推动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国产电视剧走出去。去年来,越来越多的历史剧取而代之登陆海外荧屏。这其中,虽然架空历史、却有着十足“正剧”范儿的《琅琊榜》,不仅在美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播出,还登陆非洲电视节,成为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的重点推介剧目。
在《抗倭英雄戚继光》总制片人刘志江的眼中,历史正剧是“用过去的故事,讲当代的情怀”。他认为,只有做到“以故事吸睛,以情怀动心”,才能在海外观众中引起共鸣。
不过,并非所有走出去的历史剧都获得好评。比如曾经热播的历史剧《甄嬛传》就在海外口碑平平。业内专家认为,国产剧集也要有针对性地走出去,习惯看数十集现代情感纠葛故事的日本观众,不一定适应中国历史剧里数十集长度的“宫斗”。《甄嬛传》在美国播出时,压缩成6集的电视电影版本,虽增强了情感线而弱化宫斗,但却导致与有中国文化相关的气韵被大大削弱。
业内专家认为,文化产品走出国门之际,除了制作质量要精良,还要考量播出地的文化风俗、习惯和受众的心理,在贴近性上下功夫。比如,《琅琊榜》在走出去过程中也试图找到不同国家观众的兴趣点:在法国,努力挖掘与《基督山伯爵》的相似性,引起了法国观众的共鸣;在美国,观众则认为《琅琊榜》虽是一部历史剧,但以“复仇”为主线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段和区域,观众不需了解很多历史背景就能理解。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