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迪士尼影业出品,詹姆斯•波宾执导的魔幻冒险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2:镜中奇遇记》终于上映。但遗憾的是,争相涌入影院的观众却大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故事低龄化与逻辑幼稚化成为影评中出现最多的“槽点”。
故事,改编自卡洛尔的同名作品——被誉为“流传广度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作品”的童话经典。出品公司,则是好莱坞百年老店、且前不久刚刚以《疯狂动物城》风靡全球的迪士尼。良材遇巧匠,却落得如此收场,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与《疯狂的动物城》相比,《镜中奇遇记》所使用的电影制作技术并不落下风,影片中美轮美奂的场景、华丽缤纷的色彩造型、细腻动人的构图画质,确实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与冲击。但早已批量生产的同类“花瓶”电影,却使其徒增审美疲劳,反而更凸显了影片内涵空洞的遗憾。
的确,真人童话电影比动画片相对难处理。首先,动画形象只要不出现致命的硬伤,一般只需造型鲜明别致,就相对容易获得认可;而真人形象则容易因为每个人对原著的解读与想象不同而引起争论——梦幻场景中不恰当的真实老脸随时能以其强烈的违和感将观众一棒打醒,而若过度淡化了真实人物和场景的存在又将无法区别于动画片。
再者,童话故事中的世界是超然于现实的,一切自然规律、常识法则都可以被改变。这种超然,赋予了童话世界特殊的魅力,使其摆脱了现实世界中条条框框的拘束,成为脱离俗世的理想之地,成为浪漫想象中的奇幻王国。而真人童话电影,则试图以现实镜像演绎梦境,虽然是勇敢的尝试,但在这种悖论中并不容易成功。毕竟,梦境中的童话可以借助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自由发挥,而任何现实技术在想象力的面前却终归是苍白无力的。
另外,童话在专业领域中的定位是儿童文学,通常赋予许多自然物以人性。在童话的世界里,孩子们通常取代大人成为故事的主角,借助想象力与一个个超自然角色建立友谊,成为孩子们现实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的重要补充。但在商业片横行的今天,真人童话电影常常直指中青年消费群体,匆匆地将现代科技带入人们早已烂熟于心的儿时经典故事,便期望借助情怀、名人、特效等噱头实现快速圈钱。既没有满足孩子们的想象,也没有给大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疯狂动物城》的成功已经证实,以童心解读世界的优秀作品完全可以成为现实的寓言式注解,在发挥孩子们想象力的同时,也给予大人充分的解读空间。但在《镜中奇遇记》中,改编后的爱丽丝是一个拥有多年航海冒险经历的干练女船长,却硬是套用六岁孩子的逻辑行事,生生地将“童心”变成了“弱智”。这种身份设定的硬伤,足见影片制作过程中的“不走心”。
孩子的任性和无理取闹,多源于对现实认知的匮乏和对情感的依赖。孩子未必能意识到砍头的严重后果,但一定知道被母亲责备的伤心;孩子未必理解世界混乱的灾难,但却能对朋友的痛苦感同身受。用孩子的逻辑来解释红桃皇后动辄砍头的暴戾、爱丽丝不顾一切拯救疯帽子的行为,也还说得过去。毕竟,大人眼中的小事也许正是孩子的整个世界,而大人的世界也许根本没有进入孩子的眼中。但是,用童心解读世界,指的是用孩子的天真和理想将现实浪漫化,而绝非用幼稚来解构童话、或用弱智般的装嫩将梦境涂抹得不伦不类。
对观众而言,抱着童心未泯的态度梦游仙境是一种乐趣,但被迫接受充傻装嫩的做作无异于经受智商和情商的双重折磨。对制片方而言,用简洁的逻辑勾勒宏大的叙事框架是一种表现技巧,但企图以情怀消费来弥补内容逻辑的苍白则无异于痴人说梦。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