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李安又在我们的手机上刷屏了,这次是在上海电影节的论坛上。这个论坛的主题是:中国票房即将超越美国,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
论坛全文,网上很容易查到,我这里就不引用了。
李安讲的话里面,不乏真知灼见,但其实也有不少是正确的套话。
但李安的功劳就是,这些正确的套话平时别人说没人在乎,但由他说出来了,大家不免心下一凛,觉得必有深意,赶紧揣摩揣摩。至于揣摩之后会如何,你说呢?
所以说李安早就成了中国电影界最大的一碗鸡汤,喝着舒服,不喝也死不了。
李安这个鸡汤教主的地位,不是谁都可以当,那是人家内外兼修三十年的功力。
首先李安人品好这是有口皆碑,出道几十年,几乎没有什么负面新闻,就算你不喜欢李安的电影风格,但当这个人坐在你面前温文尔雅地娓娓道来时,没有谁会听不进去。
其次李安会害羞,如果你看过李安采访、讲座视频的话,对他羞涩的笑容一定不会陌生。腾讯的讲话实录里面,多次出现「害羞地笑」,这当然很重要。一个这么牛逼的人还会害羞,这难道不可爱吗?如果换成冯小刚来说李安的台词,那就不是鸡汤,而是开炮。
最后,当然也是最重要的,李安是华语电影唯一一个,从本土体制中起飞,再杀到好莱坞,取得如此高成就的人。两座导演奥斯卡奖,美国人都没几个做到过。历史上还有其他一些华人得过奥斯卡,但他们都没有李安这么强的外来者身份。
也就是说,李安的经历使他成为所有人都羡慕的成功学样本,也是当下中国电影最渴望听聆指教的人。中国票房即将超越美国,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这个问题问李安原本最合适不过,因为只有他有资格说这么一句:你没在好莱坞红过,你不懂。
不过以李安的性格,以及他在论坛说出的话,实实在在对这个大哉问是一个反讽。他反复讲的是「天人合一」、「温柔」、「不要揠苗助长、超英赶美」,不是志在「当老大」的意思。
那李安到底说了什么,言归正传概括一下。
1 故事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李安反复说,故事只是一个载体,要用它去表达你想表达的冲突,故事只是一个假象,如果只是追求讲故事讲得好,那就是南辕北辙。
很多人听了这话会发愣,我们总说中国电影故事讲不好,以至于把讲故事最为最大的终极追求,这确实错了。
「讲故事」这三个字,「讲」比「故事」重要,而「为什么讲故事」这六个字中的「为什么」又比「讲故事」更重要,至少对李安来说是这样。
但是,又不能用李安这句话来问讲不好故事开脱。故事不是最重要的,它是根基,这不意味着追求更高的目标时可以跳过基础。
另外可以看出,李安受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影响很深,但他又认同,人生其实没有答案,所以要载的「道」不可能是一个明确的结论。
2 明星制的两面性
李安一方面肯定了明星制,以及从玄学角度评价了明星为什么更加「上镜头」;但另一方面,李安也捅破了明星光环,说明星应该把自己放低,不要过度暴露自己的ego,这是扼杀观众的想象空间,反而不讨观众喜欢。
3 不要轻视技术
我感觉现在轻视技术的人在越来越少。的确曾经会这样,但随着工业化体系的健全,每个人各司其职,以及电影制作越来越高科技化,创作者懂的东西相对越来越少,一般来说是不敢轻视技术的,相反必须努力掌握最新的技术。
4 青年电影人不要急
李安37岁拍出《推手》,张艺谋37岁拍出《红高粱》,迈克尔·哈内克47岁拍出《第七大陆》,很多导演都大器晚成。
不过李安导演确实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这个年代看似机会很多,但机会同样稍纵即逝,对很多准备不到位,实力还欠缺的人,赶紧开张比什么都强。
很少有人想十年磨一剑,因为怕十年只磨出一块废铁。
残酷地说,大部分人都是庸才,时代不会反复给庸才机会,能搞一票就搞一票。但真正志存高远的大才,不受这种限制。刚好李安是大才,他在用大才的标准要求庸才了。
5 中国电影和好莱坞
中国电影从业者普遍崇拜好莱坞的制度,正在忙不迭地引进、复制、借鉴,但李安在反思好莱坞制度的僵化,包括剧作技术的套路化,都是对创作力的遏制。这种差异倒很正常,大家处的角度和环境不同。
但李安还是强调了,在好莱坞做电影,每一个环节都足够专业,任何一个岗位,不管是摄影、剪辑、道具、调色、录音,都可以给导演非常正面的反馈,但在中国,尽管是导演中心制,导演的权力更大,但因为什么事都要操心,其实创作上更累,反而也不是每个环节都做得好,因为电影终究是集体创作。
6 东西方的交流太简单
李安认为融汇东西一点也不难,这话就是「会者不难」的意思。只要吃透了两种文化,故事元素自然而然可以安排好,戏剧冲突的爆发和起落是顺势发生的。
对民族文化差异这事,虽然需要重视,但它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障碍。好莱坞征服全世界,靠的不是了解所有国家的本土文化。恰恰相反,好莱坞对那么多的「本土」是没兴趣,不了解的,它是发展出了一套普世的语汇。
这包含至少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故事、话题、情感、思想上竭力寻找所有人都理解和认同的元素;二是电影的技术和风格上,用所有人都理解的方法来无障碍地讲故事。
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IrisMagazine)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