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网络时代 我们需要保卫汉语吗?

2016-06-24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 收藏

  很多很多年后,我们会记得“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会记得“男默女泪”,还是“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网络日益普及,社交媒体高速发展,快速催生出新词、流行语。被多数人以“好玩儿”的心态迅速吸收、使用的网言网语,对于汉语——一个已经存在数千年的优秀古老语言意味着什么?

  是新创意,还是污染源?能迅速发酵,会不会积累沉淀?而对奔袭而来的网言网语,汉语需不需要被“保卫”?

  1.新词是怎样产生的?

  近日,中国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盘点了2015年的热词和流行语,包括“互联网+”“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主要看气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等都榜上有名。

  常年从事传媒语言研究的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侯敏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要编一本新词手册,收录当年出现的400到500个新词语。在她看来,这些词语分为几类。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类是一年中出现的新的事物、现象、观念、认识和科技成果,比如“互联网+”,有效保持和利用水资源的“海绵城市”,指代在线课程开发模式的“慕课”,伴随微信这个新事物出现的“点赞”等。

  第二类是随着一些词语的语义磨损出现的替代词。比如当人们觉得说“很好”已经不足以形成巨大的冲击力时,会改说“巨好”“超好”等,虽然“超”原本是一个动词;第三类是网络上出现的减缩造词,比如前些年人们用得很多的“人艰不拆”“不明觉厉”“喜大普奔”“城会玩”“何弃疗”等。“其实减缩造词一直都有。”侯敏说,“语言变化的一个原则就是省力、经济,当一个长的词语用多了,人们就会简化。”她给出的一个例子是“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现在人们说‘高考’久了,反而很少能说出全称了。”她说。

  2.什么词能留下来?

  深谙古汉语一度让彭敏成为“网红”。33岁的彭敏小时候最早读的是《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对古汉语的浓厚兴趣让他成为2015年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双料年度总冠军。在彭敏看来,中国民间对于汉语言的介入改造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过。

  侯敏表示,“社会变化越快,新词语出现得也就越快越多。”她说,“试想在一个男耕女织的宁静乡村,可能很多年语言都不会有太大变化。”

  3.入侵还是注入活力?

  对于迅速出现的新词汇,有人表示接受,有人表示质疑:它们究竟是为汉语注入新的活力,还是“污染”了汉语?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人认为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方面的引导。

  语文出版社上个月宣布对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做了修订,新的小学课本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加到了30%,初中课本中增加到了40%。电视播出各种传统语言类的节目,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也提升了全社会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

  “现在人失去了这种敬畏。”

  侯敏给出的一个例子是某报纸曾经用过的“屌丝”一词。“媒体用这样低俗的词起了非常不好的作用,这样的词语会污染我们的语言。其实人都有追求美的本性,只怕这样的词语多了,我们的孩子分不清什么是美了。”“应该让人们回归对语言的敬畏,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语言之美。”她说。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